吃飽胃痛餓著也胃痛怎麼回事

  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症狀,多見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神經宮能症。也見於胃粘膜脫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及膽石症等病。而有些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祝大家身體健康!

  胃痛的病因

  導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過度緊張、食無定時、吃飽後馬上工作或做運動、飲酒過多、吃辣過度、經常進食難消化的食物等。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數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內的液體逆流入食道。這些消化液中含有氫氯酸***鹽酸***,這是工業上用來清潔金屬的腐蝕性物質。儘管胃有保護膜,以免受胃酸侵蝕,然而.食道卻缺乏此保護層。

  因此,當胃酸逆流人食道時,會引起灼熱,有時嚴重到你以為是心臟病發作。引起胃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這並不是唯一原因。有些人並未暴飲暴食,但也患胃痛。其實,胃痙攣就和食物沒有一點關係,它絕大多數起因於精神原因,生氣、精神緊張、壓力過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絞痛。

  當胃部出現潰瘍,幽門螺旋菌就會寄生於傷口,導致潰瘍處經常發炎;即使用藥殺滅細菌,如果飲食惡習不改,潰瘍癒合之後,依然會不時覺得疼痛。

  中醫認為胃痛發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於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或因飲食不節,飢飽無度,或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對脾胃有疏洩作用,如因惱怒抑鬱,氣鬱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亦可發生胃痛;若勞倦內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鬱日久,瘀血內結,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痛發作。總之,胃痛發生的病機分為虛實兩端,實證為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虛證為胃腑失於溫煦或濡養,失養則痛。

  胃痛發生的原因有兩類:一是由於憂思惱怒,肝氣失調,橫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氣為主。一是由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而導致,宜用溫通、補中等法,以恢復脾胃的功能。

  另外,中醫學視人為一個整體,臟腑之間互為影響。肝若過熱,會影響胃液的分泌,這情況稱為肝氣犯胃。以五行學說解釋,肝屬木,脾屬土,而木克土,因此肝火過盛會令胃部同樣過熱不適。

  1.肝氣犯胃憂思惱怒,氣鬱傷肝,肝之疏洩失調,橫逆犯犯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則胃脘頭痛正如沈金鱉所說:“胃病,邪幹胃脘病也。椎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氣鬱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鬱日久,致肝胃之陰虧耗,則病程每多纏綿;如久痛入絡,絡脈損傷,則見吐血,便血等症。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傷,食滯中焦,氣機不利而產生胃脘疼痛。或因寒涼傷中,胃陽被遏,正邪交爭,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虛弱病後脾胃受損或素體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寒從內生,以致脾不運化,胃失和降,而發生疼痛。胃陰素虛或病久陰傷,胃失濡養,胃氣不和亦能發生疼痛。

  上述病因,既可單獨致病,又往往相互影響,而出現寒熱互見、虛實錯雜、陰陽並損之證候,臨證時必須靈活掌握。

  胃痛的診斷

  不要因為上腹部疼痛就以為是胃痛,有可能是其他臟器所引起的疾病。判斷胃痛,比較正確的方法是以疼痛的位置為主,例如:左上腹疼痛或左上腹不適,並將疼痛的時間,如飯後一小時、空腹等,及所伴隨的症狀做完整說明,如打嗝、脹氣、胸悶、噁心,嘔吐等,以便於醫生的診斷與治療。

  1、疼痛的位置

  胃位於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臍上方***靠近心窩處***處。如果將肚子劃分為四個區域來看,左側偏中上的部分這一區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過,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腸、膽、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還需要以疼痛的時間、伴隨症狀等,作為判斷的準則。

  2、疼痛時間

  胃痛是發生在餐後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後?或在過飢過飽暴飲暴食等狀況下發生的。由於胃不適大多與進食有很密切的關係,因此,從飲食的時間、習慣、內容、種類等作為辨別的準則,也較有準確性。

  3、觀察症狀

  胃不適伴隨症狀繁多,如打嗝、脹氣、噁心、嘔吐、腹瀉、胸悶等,由於每種疾病表現的症狀不同,如果伴隨胸悶燒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狀,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隨空腹疼痛、飽脹餓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狀,可能是胃潰瘍,但如果打嗝、黃疸、發燒等症狀,與胃可能無關,或是膽囊的問題。因此不能忽視腹痛外所伴隨的各項症狀。

  4、到醫院檢查

  如果情況複雜,難以判定是哪個位置不舒服及發作的時間與疼痛的性質,應馬上到醫院請醫生幫助診斷與檢查,這才是最直接且準確的方法。

  伴隨症狀:

  胃不適伴隨症狀繁多,如打嗝、脹氣、噁心、嘔吐、腹瀉、胸悶等,由於每種疾病表現的症狀不同,如果伴隨胸悶燒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狀,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隨空腹疼痛、飽脹餓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狀,可能是胃潰瘍,但如果打嗝、黃疸、發燒等症狀,與胃可能無關,或是膽囊的問題。因此不能忽視腹痛外所伴隨的各項症狀。

  胃痛的治療

  不良飲食習慣

  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種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謹防食物中的過酸、過甜、過鹹、過苦、過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菸嗜好的病人,應戒菸。

  飲食定時定量

  長期胃痛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應定時,間隔時間要合理。急性胃痛的病人應儘量少食多餐,平時應少食或不食零食,以減輕胃的負擔。

  注意營養平衡

  平素的飲食應供給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以利於保護胃黏膜和提高其防禦能力,並促進區域性病變的修復。忌生冷、粗硬、酸辣刺激性食物。

  按摩

  每天捏一捏小腿肚內側1/3處的肌肉部分***腓腸肌內側緣***。用手捏住上述部分肌肉,拇指與四指相對,稍用力按捏,以自覺有較強的痠痛為度。自上而下按捏,再自下而上按捏。一般以各15—30次為宜。根據疼痛情況,酌情加減。每日可進行1—3次。注意在按捏過程中,應有揉的動作——痠痛感強,止痛效果好,不可因怕有痠痛感而不用力。此法對急性發作的胃痛效果較好。慢性胃病發作時,運用此法也同樣有效。適用於一般胃病,至於胃潰瘍病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性劇烈的腹部疼痛,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避免受壓

  胃痛的時候,儘量把皮帶鬆開,這樣可以讓腹部舒服一點。平常儘量穿舒適寬鬆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壓。對於經常在晚上出現胃酸逆流的人來說,最好採用右側在上、左側在下的睡姿,同時把頭部墊高,這樣就可避免胃酸逆流的問題。

  用藥習慣

  經常胃病者,如果因有其他疾病而需長期服用藥物,最好能夠向醫生請教,看看這些正在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刺激胃部而致胃不舒服。例如,抗生素、鐵劑等,都是會刺激胃勵膜的藥物。一定要請自己的主治醫師,針對自己的服藥習慣,給予藥物處方的建議。另外,也不要在激烈運動之前或之後馬上進餐。因為這樣一來,會使得胃部負荷過重,而誘發胃痛。如果是忙著上運動場,那麼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要吃得太飽。

  胃痛的預防

  預防:

  一、飲食有節,防止暴飲暴食,宜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粗硬、酸辣刺激性食物。儘量避免煩惱、憂慮,保持樂觀情緒。

  許多胃病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為同時伴有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只要治療好了胃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其它胃病就會自然康復,胃病患者如果感覺不僅胃部不舒服,而且睡眠、精神狀態等也不好,那十有八九可以判斷患有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需要說明的是胃植物神經紊亂***即胃神經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儀器檢查不出,容易被很多醫生和患者忽視,有的患者想不通,有的醫生也想不通,所以很多醫生不知道從這方面用藥,而耽誤了病人,導致久治不愈。

  二、從中醫角度看來,小腿肚內側系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和足少陰腎經循行之處,故按捏這一部位,對上述經絡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對膝以下的遠端穴位除此有區域性治療作用外,尚可治療經絡所繫之臟器的病痛。足太陰脾經與脾胃相聯,故而捏按此處可能治療胃之疾患。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方法適用於一般胃病,至於胃潰瘍病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性劇烈的腹部疼痛,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每天捏一捏小腿肚部位:小腿肚內側1/3處的肌肉部分***腓腸肌內側緣***。

  方法:用手捏住上述部分肌肉,拇指與四指相對,稍用力按捏,以自覺有較強的痠痛為度。自上而下按捏,再自下而上按捏。一般以各15—30次為宜。根據疼痛情況,酌情加減。每日可進行1—3次。注意在按捏過程中,應有揉的動作——痠痛感強,止痛效果好,不可因怕有痠痛感而不用力。

  此法對急性發作的胃痛效果較好。慢性胃病發作時,運用此法也同樣有效。

  每天做一做鼓漱、揉一揉腹,止痛之後,為鞏固療效,還可加做兩種輔助治療:

  1.鼓漱:閉口,用舌沿牙齒邊緣左右攪動各24次,然後,閉口鼓腮,做漱口動作,待口中津液充滿時,分三口慢慢下嚥。此法長練,可益胃消食,增強胃腸功能。

  2.揉腹:每當飯後,可適當散步,然後,或臥或坐,用手揉腹。先將雙手搓熱,分別以左、右手,按順或逆時針方向,按揉上腹部,各做30次左右,此法可增強胃腸機能,對治療腸胃病有一定效果。

  如此堅持一段時間,不僅胃痛可止,有胃腸病者,也可漸愈。

  三、胃痛的時候,儘量把皮帶鬆開,這樣可以讓腹部舒服一點。平常儘量穿舒適寬鬆的衣服,以避免腹部受壓。

  對於經常在晚上出現胃酸逆流的人來說,最好採用右側在上、左側在下的睡姿,同時把頭部墊高,這樣就可避免胃酸逆流的問題。

  經常胃病者,如果因有其他疾病而需長期服用藥物,最好能夠向醫生請教,看看這些正在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刺激胃部而致胃不舒服。例如,抗生素、鐵劑等,都是會刺激胃勵膜的藥物。一定要請自己的主治醫師,針對自己的服藥習慣,給予藥物處方的建議。另外,也不要在激烈運動之前或之後馬上進餐。因為這樣一來,會使得胃部負荷過重,而誘發胃痛。如果是忙著上運動場,那麼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要吃得太飽。

  飲食:

  宜

  1、宜吃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豐富的食物;

  2、宜吃富含維生素A、B、C的食物。

  忌

  1、忌吃刺激性食物;

  2、忌吃過甜及過酸的食物及水果;

  3、忌吃易脹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