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胃到小腹按壓痛怎麼回事

 從胃到小腹按壓痛考慮為腸胃炎,在一般人心目中,胃液只是胃部分泌出來的消化液而已,對它毫不重視,其實它在消化過程中擔當了一個重要角色,假如胃液分泌失調,不單對消化系統造成很大的損害,甚至引致食道,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所以我們對它的重要性不能等閒視之。

  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統稱。常見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胃炎常見的為單純性和糜爛性兩種。前者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厭食和噁心、嘔吐;後者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表現,有嘔血和黑糞。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遷延,大多無明顯症狀和體徵,一般僅見飯後飽脹、泛酸、噯氣、無規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狀。確診主要依賴胃鏡檢查和胃粘膜活組織檢查。本病常見於成人,許多病因可刺激胃,如飲食不當,病毒和細菌感染、藥物刺激等均可能引發本病。

  一.急性胃炎病因

  可由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細菌毒素等引起。此外,精神神經功能障礙,應激狀態或各種因素所致的機體變態反應均可作為內源性刺激因子,引起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損害。

  二.慢性胃炎病因

  現已明確Hp感染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有人將其稱為Hp相關性胃炎。但其他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長期反覆作用於易感人體也可引起本病。病因持續存在或反覆發生即可形成慢性病變。在芬蘭農村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作胃黏膜檢查,證實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病變先有淺表性炎症最後變為不可逆的萎縮性炎症。從臨床觀察也有證據說明這一問題。青年人多為淺表性胃炎,老年人多為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與萎縮性胃炎又常同時存在於同一個病人;另外回顧性胃黏膜活組織檢查也發現一部分淺表性胃炎數年之後可變為萎縮性胃炎目前認為慢性胃炎是由多種因素作用造成。

  1.幽門螺桿菌感染  1982年Marshall和Warren首先分離出一種微嗜氧,觸酶陽性,具有尿素酶活性的革蘭陰性螺旋菌,3μm×0.5μm大小,呈彎曲狀或S字形一端有2~6根帶鞘鞭毛。活動性胃炎95%有此種細菌感染,起初命名為彎曲菌樣微生物***CLO***,以後又更名為幽門彎曲菌***pylobacter pylori***,***根據其生化和形態學特點再次更名為幽門螺桿菌***圖1***。我們通過臨床研究證實Hp在慢性活動性胃炎的檢出率達 98%~100%,說明了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胃炎與Hp的感染關係密切。1985年Marshall,1987年Morris二人自己作為志願者口服Hp引起急性胃炎,經抗生素治療痊癒。1987年Lam bert用乳豬成功的建立Hp的胃炎的動物模型至此Hp已基本符合Koch提出的關於病原菌的標準。

  專家指出,慢性胃炎病因醫學臨床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周圍環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體質有關。物理的、化學的、生物性的有害因素長期反覆作用於易感人體即可引起本病。慢性胃炎持續反覆發生即可形成慢性病變。

  1.長期服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食物及進食粗糙食物或吸菸等。這些因素反覆作用於胃粘膜,使其充血水腫。

  2.胃粘膜長期淤血缺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門脈高壓症的病人,胃粘膜長期處於淤血、缺氧,引起營養障礙導致胃炎。

  3.急性胃炎如治療不當,遷延不愈可轉變為慢性胃炎。

  4.胃酸缺乏,細菌容易在胃內繁殖,也可造成慢性胃炎。

  5.營養缺乏,內分泌功能障礙、免疫功能異常,可引起慢性胃炎。

  6.消化道彎曲桿菌感染等都可能是慢性胃炎的發病因素。

  7.細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由於鼻、口腔、咽喉等部位感染病灶的細菌或毒素不斷地被吞入胃內;或胃內缺乏胃酸,細菌易在胃內繁殖,長期作用而引起慢性胃炎。

  8.精神因素。過度的精神刺激、憂鬱以及其它精神因素反覆作用於大腦皮質,造成大腦皮質功能失調,導致胃壁血管的痙攣性收縮,胃粘膜發生炎症或潰瘍。

  一.急性胃炎症狀

  急性胃炎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病變嚴重者可累及粘膜下層與肌層,甚至深達漿膜層。臨床上按病因及病理變化的不同,分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其中臨床上以急性單純性胃炎最為常見,而由於抗生素廣泛應用,急性化膿性胃炎已罕見。

  導致急性胃炎的因素很多,有化學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細菌或其毒素引起。化學刺激主要來自烈酒、濃茶、咖啡、香料及藥物***如水楊酸鹽製劑、消炎痛、保泰鬆、糖皮質激素等***,其中急性腐蝕性胃炎多是由吞服強酸、強鹼及其他腐蝕劑所致。物理刺激如過熱、過冷、過於粗糙的食物及X線照射,均會損傷胃粘膜,引起炎症性改變。而進食細菌或其毒素汙染的食物,是導致急性胃炎最常見的一個病因。

  急性胃炎的臨床表現常輕重不等,但發病均急驟。輕者僅有腹痛、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嚴重者可有嘔血、黑糞、甚至失水、以及中毒及休克等。

  急性胃炎的治療可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做針對性處理。其中急性單純性胃炎病程較短,具有自限性;其他各型急性胃炎經治療後,不留下任何後遺病變,但急性腐蝕性胃炎病程嚴重,後期可出現食管、胃幽門等部位的狹窄。

  二.慢性胃炎症狀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症為主要病理變化的慢性胃病,病變可侷限於胃的一部分,也可瀰漫到整個胃部。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症狀輕重與胃粘膜的病變程度並非一致。大多數病人常無症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不適和疼痛、噁心嘔吐、食慾減退、餐後飽脹、反酸噯氣等。胃粘膜糜爛出血者伴嘔血、黑便。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胃酸減少、消化不良、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個別病人伴粘膜糜爛者上腹痛較明顯,並可有出血。

  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胃炎患者常伴有嘔吐,噯氣,反酸和脹痛等症狀,當病症發作時讓人難以忍耐,對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二、消化功能障礙導致營養不良

  胃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胃炎患者的胃部消化功能會大打折扣,食物進入胃部之後胃鏡消化進入小腸,小腸無法將消化為完全食物吸收,營養物質也就隨之流失。長此以往,得不到充足營養的人體就會出現各種個營養不了的症狀。

  三、口氣影響人際

  口臭,口氣多數是因為消化系統的功能不足所致,胃炎患者也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口氣現象,使得患者在日常的人際過程中不敢與他人正面交談,從而影響了患者的人際關係。

  四、易引起併發症

  為處於整個消化系統的中樞地位,胃部的病灶很容易就通過與之相連的上消化道。

  1***急性胃炎患者

  急性胃炎是胃黏膜急性的,可逆性的病變,可因化學***菸草、烈酒、濃茶、咖啡、藥品等***、物理***過燙、過冷、過於粗糙的食物、X射線照射等***的刺激或由於接觸細菌或其毒素引起的,病程一般較短,1~2天好轉,預後良好。一般分為單純性,腐蝕性,感染性,化膿性和出血糜爛性胃炎五種。

  患者飲食養生保健原則:

  ①患者在急性期常有嘔吐,腹瀉等症狀。因失水較多,在飲食上應注意補充大量液體,可供給鮮果汁,藕粉,米湯,雞蛋湯等流質食物,並應大量飲水,以緩解脫水並加快毒素的排洩。

  ②待病情緩解後,可給少渣半流食,逐漸過渡到少渣軟飯。飲食內容應無刺激,少纖維,如大米粥,面片湯,並可適量選用饅頭乾等。

  ③補充適量蛋白質。

  ④為減輕胃腸負擔,應少食多餐,一日進餐5~6次較為適宜。

  ***2***慢性胃炎患者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生的炎症性或者萎縮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的病症。現代醫學將本病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及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種。

  一般認為,引發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有:急性胃炎遷延不愈、細菌感染、藥物刺激、飲食不當、鼻咽口腔的慢性病灶、胃酸缺乏等。

  飲食保健治療原則:

  ① 應設法消除誘發因素。如徹底治療慢性胃炎,避免對胃有刺激的辣、硬的飲食及藥物,治療口腔及咽喉部慢性感染等。

  ② 進食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如半流質或少渣飲食。

  ③ 少量多餐,忌機械性、化學性刺激的食物和生冷的食物。

  ④ 宜供給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嫩葉蔬菜。

  ⑤ 凡胃酸過多者,應禁食濃雞湯等濃縮鮮湯、酸性食品、大量蛋白質等,避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宜進食豆奶,菜泥,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