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最大的肉食動物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是一個地質時代,界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在這個時代,最大的食肉動物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的aa,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棘龍—後白堊世的北非

  棘龍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一類大型獸腳類肉食龍,其中的亞種埃及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龍,體長12-18.6米***19.2米***,臀高270至480釐米,體重4-18噸,是與鯊齒龍同時間生活的巨型肉食性恐龍。生存於後白堊世的北非,約為14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義大利科學家近日確定一種有著類似鱷魚大嘴的巨型恐龍頂替了暴龍,成為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最大食肉動物。新發現的恐龍遺骨表明,這種恐龍從鼻子到尾部長達19米,超過8噸重,它的競爭對手暴龍在它面前就像侏儒一樣。

  棘龍的外貌特徵

  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高度可達1.7米***正模最大的一根***,長棘之間推斷生前有面板連結,形成一個巨大帆狀物***然而有極少數科學家卻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類似美洲野牛的脊背***。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功能很可能包含調節體溫、儲存脂肪能量、散發熱量、吸引異性、威脅對手、吸引獵物等。

  棘龍的頭顱骨長1.4~1.9米,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半水生動物。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顯示棘龍是已知的唯一會游泳的肉食恐龍。

  棘龍因為其獨特的帆狀物、巨大的體型而著名。對於棘龍的瞭解,大部分來自於二戰期間被摧毀的較完整化石以及如今發現的一些牙齒、頭骨、背帆、胳膊、爪子、腳指頭。到如今為止,有一些頭骨、頸椎、背帆、爪子、腳指頭的化石儲存在博物館和科研機構裡,尾巴和軀幹的化石在二戰期間已被摧毀,在2008至2013年在摩洛哥第一次發現了後肢和骨盆殘片。在2005年所發現的上頜骨,顯示棘龍擁有約1.8米長的頭骨。棘龍的口鼻部狹窄,佈滿筆直的圓椎狀牙齒,牙齒缺乏鋸齒邊緣,類似其他的棘龍科恐龍。齒冠長度最長可達12.5釐米***1915年零碎無編號個體,疑似IPHG-1912-X***,一般牙齒長度5-8釐米之間。

  棘龍的帆狀物是由非常高大的神經棘所構成,這些神經棘從背部脊椎骨延伸出來。這些神經棘的長度約是脊椎骨的7到11倍長。這些神經棘的前後長度較為一致,而盤龍目的基龍與異齒龍的神經棘長度有大規模差異,形成一個半月形帆狀物。跟棘龍生存於相同時代、地區的禽龍類豪勇龍,背部也有高大帆狀物,而神經棘的末端較厚。

  棘龍的研究歷程

  棘龍出現在2001年的電影《侏羅紀公園 III》***Jurassic Park III***,以及2005年對於它們新標本的研究。弗雷德裡克·馮·休尼博士***Friedrich 他們認為棘龍身長為18米,重量為20噸。

  在2005年,克里斯提亞諾·達魯·沙索***Cristiano Dal Sasso***認為棘龍、似鱷龍有類似的身體與頭顱骨比例,而似鱷龍的身長估計約為11米,體重約4.5~6噸。達魯·沙索等人根據這個資料,而將棘龍身長估計為13到16米,體重約8公噸。之後有研究人員質疑,棘龍科的不同屬是否有不同的頭顱骨形狀,而這將導致不同的身長估計值。

  自從棘背龍被發現之後,它們成為最長與最大型獸腳類恐龍的候選者之一,但一般大眾對於棘龍的巨大體型並沒有概念,直到棘龍出現在2001年的電影《侏羅紀公園3》***Jurassic Park III***,以及2005年對於它們新標本的敘述。休尼博士***Friedrich von Huene***與數十年後的唐諾·葛勒特***Donald F. Glut***都在他們的研究中,將棘龍列為最巨大的獸腳類恐龍之一;棘龍身長為15公尺,重量為6公噸以上。在1988年,格里高利·保羅***Gregory S. Paul***也將棘龍列為最長的獸腳類恐龍;身長一樣被敘述為15公尺,但估計的資料較低。 根據新標本的估計資料,將棘龍身長估計為16到18公尺,體重為14到16公噸。 至少一個未公佈的調查,顯示棘龍的體重為12到19公噸;這些資料是根據所估計的身長為17.4公尺,以及將原型標本中最大的脊椎骨***21公分***與重爪龍最大的脊椎骨相比較而得來的。 因為原型標本是來自於未完全成長的棘龍個體,這意味者它們的極大身軀,以及未知的體型上限。 然而,提出這些資料的人員將資料調低,接近於克里斯提亞諾·達魯·沙索等人所提出的體型大小。

  François Therrien與唐納德·亨德森***Donald Henderson***在一個最近的研究中根據頭顱骨長度來推算比例,發現之前所估計的資料中,身長太長,而體重太輕。他們的估計為身長12.6到14.3 公尺,而體重為13到14公噸。 但他們的研究遭到批評,因為他們所選擇的大型獸腳類對照組,以及他們所建立的棘龍科頭顱骨;大部分的大型獸腳類是以暴龍科與肉食龍下目作為基準點,而它們與棘龍科恐龍有不同的體格。 需要更完整的化石才能解決這些關於體型上的爭議。

  在2009年,達魯·沙索等人對編號MSNM V4047標本進行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發現棘龍的上頜下頜有疑似感應器官的小孔。達魯·沙索等人推測,棘龍可能會有時將身體浸泡在水中,方便捕殺魚類。

  在2010年,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研究,顯示棘龍是下水捕食的食肉動物。這項研究分析棘龍、重爪龍、激龍、暹羅龍的氧同位素組成,並與同時代的其他獸腳類恐龍***例如鯊齒龍***、烏龜、鱷魚互相比較。研究人員發現棘龍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較接近同一地區發現的烏龜、鱷魚,而不類似同一地區的獸腳類牙齒。

  棘龍擁有獨特的帆狀物,雖然同一時期的該地區其他恐龍也可能發展出類似的背椎結構物,例如鳥腳下目的豪勇龍、蜥腳下目的雷巴齊斯龍,以及生存於南美洲的蜥腳類阿瑪加龍。棘龍的帆狀物也類似異齒龍的背帆;異齒龍是種似哺乳爬行動物,生存於恐龍時代以前的二疊紀,兩者的帆狀物並非同源演化的特徵,早在1915年,恩斯特·斯特莫就認為這些背部結構物支撐者脂肪構成的隆肉。在1997年,Jack BowmanBailey提出棘龍、豪勇龍的背棘並非細棒,而是前後軸寬廣,不同於盤龍目的扁平背帆,而是類似巨角犀、水牛的背脊。

  在傳統看法裡,棘龍被敘述成二足動物,20世紀80年代早期之後,它們被認為至少有時可用四足方式行走。這個論點因為發現了重爪龍曾而得到支援,重爪龍是棘龍的近親,擁有結實強壯的手臂。在1997年,Jack Bowman Bailey贊成棘龍為可能四足姿勢,這可見於他研究中的新重建圖。根據一個侏羅紀早期的獸腳類足跡化石,它們很可能平時會以手掌側邊接觸地面而休息。

  與人類相比,棘龍的肩膀的轉動範圍小的多。它們的手臂無法做出360°的旋轉幅度,但可後襬至離垂直面約125°,所以肱骨可以後擺至斜微上方。手臂可以前轉至超過垂直面約50°。手臂無法完全垂直地往下襬,但可外展至超於水平面20°。與人類相比,手肘的活動範圍也很小,大約只有70°的轉動幅度。手臂無法180度伸直,也無法大幅彎曲,而肱骨不能做出100°彎曲。橈骨與尺骨互相固定,所以無法如人類的前臂,做出往內側或外側旋轉的動作。最大的棘龍拍擊力約30000牛頓。

  棘龍的棲息環境涵蓋整個北非,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五國;可能還有北非的西撒哈拉、西非的尼日和東非的肯亞。最初,棘龍被認為只有在北非地區有分佈,但在20世紀90後代後,西撒哈拉、肯亞、尼日相繼發現的很多疑似棘龍的化石表明,棘龍可能在除北非五國外的很多非洲國家,都有分佈。利比亞的化石發現於Cabao組,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的豪特里維階***13600萬年至12500萬年前***,曾經誤被認為是屬於棘龍屬的零碎化石,但隨後研究發現這些化石並不屬於棘龍屬.尼日Echkar組***森諾曼階末期***發現的一些牙齒化石,和棘龍的幾乎一致,極有可能屬於棘龍,但暫時沒有詳細研究。肯亞的化石發現於Turkana砂礫層,被標為“Spinosaurus sp.”,年代是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到桑託階***9200萬年至8400萬年前***,也很有可能屬於棘龍屬,是棘龍的最晚期化石之一。棘龍因為它們的體型、獨特的帆狀物、類似上龍類的頭顱骨、發達強壯的前肢、巨大的爪子而著名。對於棘龍的瞭解,大部分來自於二戰期間被摧毀的完整化石以及如今發現的一些牙齒、頭骨、背帆、爪子、腳指頭。到如今為止,只有一些頭骨、頸椎、背帆、爪子、腳指頭的化石儲存在博物館和科研機構裡,尾巴和軀幹的化石在二戰期間已被摧毀,而骨盆、大腿、小腿、前胳膊的化石仍然沒有發現。在2005年所發現的頭顱骨與下頜,顯示棘龍擁有肉食性恐龍的最長頭顱骨之一,每塊前上頜骨有6或7顆牙齒,每塊上頜骨有12顆牙齒。前上頜骨的第2、第3顆牙齒明顯地較大,其他顆牙齒略小。前上頜骨牙齒、上頜骨的大型牙齒間形成一個缺口;此缺口與下頜的大型牙齒吻合。

  棘龍的口鼻部前端略為膨大,眼睛前方有一個小型突起物。根據三個標本,並參考激龍的頭顱骨後半段形狀,而估計棘龍的頭顱骨長度約為1.75米。之後有少數研究人員質疑,棘龍科的不同屬是否有不同的頭顱骨形狀。

  棘龍最大的亮點就是擁有獨特的帆狀物。

  棘龍的帆狀物功能仍未確定;科學家們已提出數個假設,包含調節體溫、吸引異性的展示物,吸引獵物。

  這顯示棘龍至少是某種程度的溫血動物,之後有其他研究人員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如果棘龍有背帆,它們吸收熱量的效率,將高於散發熱量的效率。他們認為這些有長神經棘的恐龍,背部具有脂肪構成的隆肉,以儲存能量。

  許多現代動物的複雜身體結構,在求偶季節時具有吸引異性功能。這些恐龍的帆狀物有相當可能性具有吸引求偶功能,類似孔雀的尾巴。斯特莫假設這些恐龍的雄性與雌性擁有不同大小的神經棘。如果屬實,這些帆狀物可能擁有耀眼的顏色,但這是完全建立於推測上的。


1.世界上最大的四種食肉恐龍

2.世界上最大最凶的肉食恐龍

3.世界上最大肉食恐龍

4.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龍

5.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食肉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