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是每個人在江湖中行走的一種規矩。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畫,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欣賞

  1

  2

  3

  4

  5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1

  中國傳統風箏

  南北朝

  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

  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朝

  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

  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

  把放風箏做為鍛練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黴氣.

  明代

  以風箏載***,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

  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

  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豔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2

  朋友,當你沉浸在“情人節”的玫瑰花香裡的時候,你可想過,就要到來的“七夕”裡,牛郎織女正在一路奔波,即將相會在鵲橋之上?

  朋友,當你戴紅色的聖誕帽,擠在“教堂”裡不亦樂乎的時候,你可曾想起,重陽節那天攜著雙親登高遠望遍插茱萸時的一幕幕?

  朋友,當你操著滿口洋話慶祝洋節的時候,你可想到,其實你更應該陪伴自己的長輩傾聽民族古樂的動人琴聲?

  朋友,你是否還記得自己的血液裡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

  讓我們放下手中的杯盅,關掉音響,坐在陽臺前靜靜的思考吧!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長廊中,沉澱了為世人所驚歎的無數瑰寶,僅看中國的節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盡的民樂,品不透的茶茗。新春佳節,寄意於閤家團圓;清明節,著意緬懷故者,撫慰亡靈;中秋之夜,明月高懸,清輝灑遍人間,親人故友共嬋娟;端午之晨,龍舟競發,唱盡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繼往開來。可以說,每一個佳節都承載著動人的歷史故事,寄託華廈兒女源自民族的本性的希望和祝願。簡言之,佳節既是感受瑰麗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更是聯絡血肉之情的紐帶。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結。長江黃河孕育了華廈兒女的勤勞善良以及對故鄉的眷戀,即使漂泊異鄉,身處險境,也能勇於奮起,重返故里,所以,我們要堅守共同的財富,擔起肩上的責任:讓中國節日的神韻代代相傳。

  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於洋節的霓虹燈裡,可別忘了,你更應該堅守故里,因為那裡有你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