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簡介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涵。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本書不僅以大量史實與各種生動事例敘述與考證了中日茶文化在歷史上的交流、傳播及互相聯絡、互相影響,而且進而比較和探討了中日茶文化的異與同。總結出中日茶文化都體現了天人合一、東方哲理和文化整合等共同特徵。同時又揭示了兩國茶文化在歷史成因、飲茶品種、調茶方法、茶具與參與者、相關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指出中國茶文化是從實用品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而日本茶文化卻是從精神文化普及到實用的。中國茶文化多與講究養生思想的道家文化關係密切,而日本茶道的精神則形成於佛教禪宗思想的融入。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目錄

  第一章 日本茶的自生說與隋唐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節 隋唐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二節 日本茶的“自生說”和“渡來說”

  第三節 中國茶樹分佈區的擴散及其對茶葉東傳的影響

  第二章 隋唐時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一節 隋唐時期中日文化交流概況

  第二節 正倉院沒能收藏茶餅的原因

  第三節 中國茶文化興起於中唐

  第四節 《茶經》對中唐以後中國飲茶文化的影響

  第五節 最澄和尚與茶

  第六節 空海和尚與茶

  第七節 永忠和尚與茶

  第八節 嵯峨天皇與弘仁茶風

  第九節 中日兩國初期飲茶活動的比較

  第三章 晚唐至北宋時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一節 晚唐至北宋時期的中日交流

  第二節 唐物對日本社會生活的滲透及影響

  第三節 北宋龍鳳團茶和散茶的發展

  第四節 日本飲茶衰微停滯說及其歷史原因

  第五節 平安時代中晚期日本飲茶特點

  第四章 南宋、元時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一節 南宋、元時期的中日交流

  第二節 南宋、元時期的中國製茶及飲茶法

  第三節 榮西的《吃茶養生法》及對南宋新茶法的傳播

  第四節 日本茶樹種植面積的擴大及飲茶的普及

  第五節 徑山寺茶禮對日本的影響

  第六節 日本的唐物熱潮及中日鬥茶之比較

  第五章 明時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一節 明時期的中日關係和貿易往來

  第二節 足利將軍府的唐物收藏及其書院茶道的興衰

  第三節 堺市商人的茶人化及草菴茶道的初步形成

  第四節 “和物”的誕生與日本草菴茶道的全面形成

  第五節 明代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及其對日本的影響

  第六章 日本茶道與中國

  第一節 茶道的茶會

  第二節 茶道的建築

  第三節 茶道的道具

  第四節 茶道的禮法

  第七章 清時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

  第一節 長崎與唐人貿易

  第二節 福建功夫茶在長崎的傳播

  第三節 日本煎茶文化的形成***敘至19世紀中葉***

  第四節 日本煎茶文化的特質***18世紀初至19世紀中葉***

  第八章 日本煎茶道與中國

  楔子:社會轉型期的唐物煎茶會

  第一節 煎茶道的茶會

  第二節 煎茶道的裝飾

  第三節 煎茶道的禮法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中日茶道的異同

  1.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三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牴觸的少,從而使中國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巨集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了中國禪宗思想***茶“禪”一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的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清。靜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味”,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這也無處不體現著莊曉芳前輩所提出的中國茶德“廉、美、和、靜”之精神。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於佛道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於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著淵源關係,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更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茶道 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範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國茶文化包含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宗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人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人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