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海在哪裡

  在人們的想象中,海洋是非常遼闊的。但有一個海例外,當人們在海洋中航行時,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兩岸,這個海就是土耳其西部的馬爾馬拉海。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認識一下這個世界上最小的海。

  ?

  馬爾馬拉海東西長270千米,南北寬約70千米,呈橢圓型,面積為1.1萬平方千米,只相當於我國的4.5個太湖那麼大,是中國世界之最的最小海。如果說珊瑚海是海中的“巨人”,馬爾馬拉海就是海中的“侏儒”了。

  馬爾馬拉海位於亞洲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的巴爾幹半島之間,是歐亞大陸之間斷層下陷而形成的內海。它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米,最深處達1335米。原先的一些山峰露出水面變成了島嶼。島上盛產大理石。希臘語“馬爾馬拉”就是大理石的意思。海中最大的馬爾馬拉島,也是用大理石來命名的。

  馬爾馬拉海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往來的捷徑,因而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地質

  馬爾馬拉海東西長270千米,南北寬約70千米,面積為1.1萬平方千米,只相當於我國的4.5個太湖那麼大,是世界上最小的海。

  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米,最深處達1355米。馬爾馬拉海位於亞洲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的巴爾幹半島之間,是歐亞大陸之間斷層下陷而形成的內海。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米,最深處達1335米。原先的一些山峰露出水面變成了島嶼。島上盛產大理石。希臘語“馬爾馬拉”就是大理石的意思。海中最大的馬爾馬拉島,也是用大理石來命名的。

  左邊海岸上是加利波利鎮,看起來是相當的陰暗,與北方瑞典城鎮的風格幾乎沒有兩樣,當然,除了高聳著的白色的宣禮塔之外。每座房屋都有與北歐民居相同的紅色尖頂,帶有小花園。它們樣式古老,色調陰暗。門上有木結構的陽臺,漆成紅色,窗子懸在牆外。整個地方有一些黑暗和腐朽的氣氛。有幾座建築物臨近大海,那邊的風浪很大,海風刺骨,我在南行途中還從沒有遇到過這樣寒冷的海風。——我想我能夠體驗到什麼叫冷酷。在歐亞兩洲的海岸上都有燈塔;矮小、但草木不長的荒涼的懸崖峭壁,從加利波利向外伸展,是一片平整的綠野,好似丹麥的風光。而在亞洲的海岸上,則是綿延不斷的小山,一列挨著一列。

  氣候

  1.馬爾馬拉海氣候的特點

  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佔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乾的氣候特徵,在世界各種氣候型別中,可謂獨樹一幟。

  2.氣候成因的典型性

  馬爾馬拉海氣候的成因主要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在世界十多種氣候型別中,全年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的氣候型別中,除馬爾馬拉海氣候外,還有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和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分析可見,對馬爾馬拉海氣候的成因考查,既考查了學生對副熱帶高壓帶***最大影響緯度範圍是南北緯20~40度***和西風帶***最大影響緯度範圍是南北緯30~60度***分佈狀況的掌握情況,又考查了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問題。可以說,如果學生能對馬爾馬拉海氣候的成因準確理解,理解其他氣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

  3.氣候分佈的廣泛性

  馬爾馬拉海氣候的分佈規律是位於南北緯30-40度之間的大陸西岸。馬爾馬拉海氣候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型別。馬爾馬拉海氣候的分佈地區中,以馬爾馬拉海沿岸最為明顯。其他地區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南及東南沿海等。其分佈區大多經濟比較發達,也是世界熱點地區。

  人文

  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林海峽。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海峽全長30.4千米,最寬處為3.6千米,最窄處708米,最深處為120米,最淺處只有27.5米。

  博斯普魯斯在希臘語中是“牛渡”之意。傳說古希臘萬神之王宙斯,曾變成一頭雄壯的神牛,馱著一位美麗的人間公主,從這條波濤洶湧的海峽游到對岸。海峽因此而得名。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溝通歐亞兩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由於兩洲各國間的商貿等各種交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斷增多,它的地理位置尤具戰略意義。

  公元前5世紀的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率領軍隊西侵歐洲時,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建造了一座浮橋。東羅馬帝國時期十字軍東征時,曾乘船渡過這裡,直逼耶路撒冷。

  1841和1871年,土耳其曾先後制定了通過海峽的商船和軍艦的管理條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英、法等國曾達成一項祕密交易:如果它們在戰爭中取勝,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大片土地,以及這兩個海峽之間的馬爾馬拉海中的島嶼將歸俄國。交換條件之一是英、法的船艦可以自由通過海峽。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列寧宣佈廢除這一祕密條約。如今,海峽兩岸的土地主權均屬土耳其。

  通過這個海峽的船隻,按照1936年在瑞士蒙特羅簽訂的《關於海峽制度公約》的規定行駛。

  在海峽南端的最窄處,飛架著世界第四大吊橋、歐洲第一大吊橋──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它氣勢雄偉,橫跨在海峽西岸的奧爾塔科伊和東岸的貝伊勒爾之間,連線著歐、亞大陸。大橋於1970年動工興建,1973年建成。整座橋長1560米,橋面寬33米,可同時並行6輛汽車,橋身高出水面65米,跨越水面1074米,兩端引橋分別為255米和231米。橋的兩端各有一呈“門”字形的高達165米的橋塔,位於東岸的重5萬噸,西岸的重6萬噸,橋塔的牽引力達15400噸。大橋水中沒有橋墩,整個橋身以兩根巨大的鋼索牽引,支撐著整個橋面,每根鋼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鋼絲擰成。整座大橋宛若一條長虹飛架在海峽兩岸,溝通了歐亞兩洲的交通和運輸,方便了兩洲人民間的交流。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中央有從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的急流,水底下則有從馬爾馬拉海流回黑海的逆流。魚群季節性地隨水流往來於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使得這一帶的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海峽兩岸分屬歐亞兩洲,但景色十分相似。草地、樹叢,片片翠綠;高樓、小屋,點點硃紅。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巍峨王宮,傍水聳立,古堡殘垣,矗立岸邊。在海峽的中段,兩岸各有一個14-15世紀的古堡,像一對威武的雄獅,昂首挺立。海峽的自然風光與歷史古蹟相映成輝,博斯普魯斯海峽已成為土耳其的著名旅遊景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