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政治教學銜接論文

  初中思想品德課和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同一課程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具體體現,但二者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初中思想品德課內容淺顯易懂,中考所佔分值不高,學生也不重視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而高中政治課理論性強,難度加深,且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對多數高一學生來說,很難快速適應高中政治課的學習。因此,認清初高中政治教學差異,做好教學銜接,是初高中政治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 初高中政治教學的差異

  1.教學內容的差異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徵、思維能力、知識水平來編寫的,體現“一箇中心、三個層次、四個方面”的設計思路。“一箇中心”就是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中心,案例的選擇、問題的設定、知識的拓展皆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三個層次”就是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係,我與集體、國家、社會的關係為主線展開,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四個方面”就是全面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國情方面的內容,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養成高尚的道德,增強法律意識,培養愛國情感,使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四有”中學生。

  高中的政治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指導,堅持思想政治觀點統領知識點,知識點的選擇始終服務於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教材內容的選擇要緊扣社會生活的主題,在學生現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教學方法的差異

  高中政治課具有大容量、快節奏、重思維等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完成教學的知識目標,更要注重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情況。為了達到教學目標,高中政治教師主要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討論法、講授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等。然而,初中思想品德課內容簡單,考試壓力相對較小,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首要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養成高尚道德情操的過程中,學習掌握重要的理論知識。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活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

  3.學習方法的差異

  初中階段思想品德課“副科”的地位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多數學生都要在教師的督促下完成知識的記憶、理解工作,更不會主動靈活地運用知識。高中政治在高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必須識記、理解、運用三步到位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狀態,所以學生要學好高中政治課就不能繼續沿用初中老一套的學習方法,要在識記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懂得如何運用理論去分析、解決問題。

  二 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學銜接的對策

  1.教師要鑽研教材,合理取捨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教的工具,也是學生學的材料,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如何取捨教材內容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既要落實教材的基本知識,又要跳出教材既有框架,合理取捨教材內容。

  初中思想品德教師不僅要將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基本內容爛熟於胸,還要把握高中政治教材的邏輯體系,做到“心中有數”。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是對***教科版***九年級教材第一單元第三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化和拓展。教師在遇到此類可以深化拓展的知識點時,在教學方法運用、教學案例選擇、教學活動組織上就應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學生在學好本課知識的同時,也為高中政治的學習打牢根基。

  高中政治教師也不能駐足於高中教材,也要掌握初中教材,避免“炒冷飯”的現象出現。例如,***教科版***九年級六單元“漫步地球村”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單元“當代國際社會”的部分內容交叉重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抓重點,敢取捨。又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單元中的“政治權利與義務”與***教科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的權益”中都涉及到“權利”,但兩個“權利”卻差別較大。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對這種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對比分析,消除學生在知識上的疑惑。

  2.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正確認識政治課

  初中生認為思想品德課就是“玩課”,不必重視課程的學習。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思想品德課。學生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端正學習態度,意識到學好思想品德課不僅是為了升學,更是為了自己能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高中政治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讓學生懂得學好政治課可以提高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自己形成正確的“三觀”,為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做好準備。

  3.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無論是初中生還是高中生,都要發揮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加強學法指導:

  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較高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增強克服學習困難的勇氣。政治教師可以運用以情激趣、以疑激趣、以奇激趣、以需激趣、以新激趣、榜樣激趣、幽默運用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第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政治教師要改變“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轉變“教師至上”的教學觀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於發問、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不能滿足於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主動在現實生活中尋求新材料、拓寬新視野,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第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的助推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增強學習的信心。政治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成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促進者、監督者。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嚴格執行學習計劃的習慣、專心致志的習慣、保質保量學習的習慣、關心時事政治的習慣。

  4.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教學方法的可取之處,但我們更該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號召,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推行素質教育。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接受政治課,更要讓學生樂學政治課。基於此,政治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改進教學方法:第一,精心選擇案例、題材。案例、題材的選擇要符合趣味性、新穎性、典型性、實用性、時效性、啟發性、生活化。案例、題材的運用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承載基本的知識,豐富教學內容,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二,優化組合教學方法。一堂課只使用一種教學方法,難免會降低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多種教學方法優化組合,不但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還能使政治課成為學生的期盼課、勤學課。第三,注意教學語言的運用。語言是教師和學生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幽默風趣、科學準確的課堂語言不僅讓學生覺得上政治課可以學知識、明事理,還是一場聽覺的盛宴。因此,懂得如何運用教學語言,不僅是上好一堂政治課的基本要求,更是一名優秀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素質。

  總之,初高中政治課教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絡。教師在教學中不可按部就班、墨守成規,也不能天馬行空、脫離實際。實現初高中政治課教學的有效銜接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每位政治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探索和反思。

  篇二

  1 引領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動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如上所述,初中與高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有很大的差異,從教學內容看,初中以道德規範、法律常識為主要內容,注重的是學生社會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的養成,而高中則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社會主義為主要內容,注重的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學會運用正確的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提高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從學習方法上看,初中學習偏重於形象思維,注重榜樣、體驗感受、實踐活動。而高中則注重形象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統一,強調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高一教學的初期,要特別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能簡單的用初中的學習方法來對待高中學習,要引導學生學會預習、聽課、做筆記;學會分析、歸納、推理、判斷;學會探究和質疑;學會獨立思考,自主學習。

  2 夯實基礎,處理好高中知識深度與廣度的關係

  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樓閣,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形成綜合能力。由於初、高中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同,學生在學習中有一個適應過程,同時,初高中教材在內容上又是相對獨立的,在知識的銜接上,存在空白,且高中教材的理論性較強,學生也有一個適應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初期,不能操之過急,不要忙於趕進度,特別是高一上《經濟生活》第一課,是經濟常識的基本經濟知識,全書的基礎,學好這一課,對今後的學習影響重大。俗話說:水到渠成,教學的起始只有紮實的抓好基礎,才能構建起能力的“殿堂”。因而,在教學中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層層分析,細細推理,即讓學生學懂知識,又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科學的分析方法和邏輯推理,學會歸納知識要點。

  3 關注高中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注重知識體系建立,提高教學效率

  高中新課程目標是引領課堂教學的航標燈,如果目標不清,則必然會使課堂教學迷失方向,因而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歸宿點。初高中教學銜接過程中,政治課與其它學科相比,有一個重要區別,那就是在教材內容的銜接上,沒有嚴密的連續性,完全是各自獨立的知識體系,當然,從思想教育的體系中來講,它們之間還是有聯絡的。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向學生講清學習的內容、目的、要求,如高一教學的第一環節,不是馬上講課文,應該先介紹全書的知識結構,學習目的、要求、學習的主要內容等,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明確所學的知識,是什麼,有什麼用,形成知識體系框架,學會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此外,要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學的銜接,不僅要引領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適應高中階段教學特點,教師也要不斷的研究學生,瞭解學生的特點,使教學更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4 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論聯絡實際,是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政治課堂教學生命力所在,在初高中的政治課教學中都應堅持這一原則,但高中教學較初中教學在理論聯絡實際的深度上更進一步。初中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強調聯絡時政熱點、自身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但主要停留在道德行為規範上,對問題的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而高中不同,在教學中一方面要重視平時的時政學習和熱點分析,重視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的剖析,重視對自身學習和生活問題的認識,對問題的分析、作答,不僅要言之有理,還要言之有據。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進一步加強理論聯絡實際,要更加關心社會、關注人生,瞭解和接觸更多諸如相關學科和邊緣學科的新事物、新知識,通過情景教學,更多地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理論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思考,達到學以致用,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學會理解、學會判斷、學會思考、學會創新,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總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更新或重建知識結構的過程。初高中政治教學的銜接問題,不僅僅是教學層面上知識的增補與溫故知新的問題,而且是我們如何深入認識傳統教育理論中合理的核心與學生獲得知識的主動建構理論在高中教學上的實踐問題,這就我們在教學實際中,遵循初高中教學規律和特點,不斷探索,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初高中政治教學銜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