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長的跨海隧道

  海底隧道是在海底建造的連線海峽兩岸的隧道,是供車輛通行的。海底隧道大可分為海底段、海岸段和引道三部分。其中海底段是主要部分,它埋置在海床底下,兩端與海岸連線,再經過引道,與地面線路接通。海底隧道的建設非常考驗工程隊的技術,那麼哪個國家會擁有全球最長的海底隧道呢?下面就隨著小編去探索探索吧。

  

  渤海海峽跨海道研究專案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全程123公里,平均深度20米至30米,最深約70米,以火車為主流運輸方式,時速200公里。建成後將遠超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約54公里***,成為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是從山東蓬萊經長島至遼寧旅順,建設公路和鐵路結合的跨越渤海的直達快捷通道,主要利用渤海海峽的有利地理條件。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於1992年開始研究建設,形成縱貫我國南北的東部鐵路、公路交通大動脈。 2006年11月6日,我國首條運距超過100公里的跨海鐵路輪渡專案——煙大***煙臺-大連***鐵路輪渡正式開通試運營,實現兩個半島的軟連線

  建設時間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設想最早提出開始於1992年,魯東大學副校長、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課題組負責人柳新華當時在煙臺市政府工作,和宋長虹等幾個同事一起研究煙臺如何從一個海濱小城成長為國際城市的方略,發現制約煙臺成長髮展的最大瓶頸是交通制約。

  2010年1月,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論證工作開始啟動。

  2013年8月,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最終方案定稿,形成一個總報告和12個分報告,報告以中國工程院的名義上報國務院。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設計全長123公里,體投資大約在2600億元左右。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設意義

  運輸便利

  山東和東北地區間的主要運輸方式有海運、鐵路、公路、航空等。由於渤海海峽的阻隔,往來於兩地之間的鐵路、公路只得繞行山海關,路程均在1600公里以上,從而降低了運輸效率,增大了運輸成本。兩地之間起支配作用的運輸方式為海上運輸,尤其是煙臺到大連的航線,更是承擔了絕大多數的客貨運輸量。

  經濟圈輻射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的建設,使環渤海由原來的“C”形環繞運輸變為“I”形直達運輸,渤海經濟圈與膠東乃至長三角經濟圈緊密結合,對東北振興、中國經濟的再騰飛意義重大。直接受益的就有東三省、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廣東、海南、廣西等10個省市自治區。

  收益細節

  “其實,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設想早在1992年就被提出來了,煙大鐵路輪渡只是第一步,首先實現兩個半島的軟連線”。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將北上與橫貫俄羅斯的亞歐大陸橋相接,南下與橫貫中國的新亞歐大陸橋相交,並形成直達長三角、珠三角和港澳臺地區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中國沿海、東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大市場的形成創造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