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的區別

  你知道麼。你知道中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麼。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營企業與私營企業的區別有哪些

  國企與私企的核心區別

  這個問題會有很多的解釋,和經濟學家們的看法不同,國有集體企業與私營或民營企業最核心的區別是:

  國企在辦企業的同時,還承擔了企業辦社會的職能,私企或民企則只是簡單的在辦企業。也就是說,國有集體企業通過生產經營獲得收益後,要把大量的收益用於一些社會性職能上,而私企則不存在這個問題。最典型的例項是:很多大中型企業,至今還在辦著子弟學校。

  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區別,看似簡單,但涉及企業改制的一系列問題都是由此而引發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當初為什麼會提出要對國有集體企業實行產權制度改革的?其最根部的原因就是在於國企經營困難,虧損嚴重,而且越辦下去虧損越大。所以只有改制這個惟一途徑了。但細究下去,就會有個問題:國企為什麼經營困難?核心的原因是什麼?或者說為什麼改制成民企或私企後,立刻經營良好,一片光明瞭?國企私企間的這個核心區別就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假設同樣的一個企業,國有狀況下的情況是這樣的:五分之一以工資、勞保、福利等方式分配給職工;五分之一以稅的形式上繳國家,五分之一以其他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的用於承擔企業辦社會職能費用,剩餘的五分之二用於企業的積累和發展。而私營狀況下的情況則簡單的多,即便是工資、稅收數額不變,他用於企業的收益也比國企多出五分之一。 其實,還有個情況。國有企業辦社會的職能,不僅體現在前述的直接費用支出上,更體現在職工的工資、勞保和福利上。

  在國營企業,職工是被當作一個“社會人”看待的,即對職工的工資支付,充分考慮了職工的生活需要,生老病死的保障,養家餬口包括子女受教育即勞動力再生產等方面的需要,即一個國企職工理論工資,足以讓他過上一個正常人的生活***此後經營困難,工資發不足的另當別論***;而私企呢,則把職工當作一個“自然人”看待,對他的工資支付,只考慮了他作為一個打工仔所幹出的工作量。這當中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此外還有稅負問題。作為私企或民企,各地幾乎都有很多的地方性政策,以稅費優惠的方式支援其發展,但國企則基本上是沒有的。

  國企與私企的其他區別

  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國企要比私企承擔的額外支出要大得多,這筆額外的支出足以壓垮一個經營不錯的企業,也足以讓一個同樣經營不錯的私企老闆,發上一筆很大的財。相同的經營狀況,最終體現出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經營業績,簡單的看,國企與私企的優劣高下之分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背後的原因有沒有想過呢?

  當初我在縣立工作,我對本地一家著名的私營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行了很簡單的測算,發現,他在創辦的幾年裡所形成的新增積累,大致上正好等於政府所給予他的各項稅費返還獎勵的數額,也就是說,如果對它採取和國有集體企業一樣的政策的話,這家企業在幾年中,幾乎沒有積累和發展。如果它要是再去承擔一些辦社會的職能的話,它的經營狀況就反而不如同等情況下的另一家國有企業了。

  另外的一個例子,我們的一家國有企業,通過破產後轉製為私營企業,原本已經瀕臨停產的企業立刻變得很紅火。紅火 的背後是什麼呢?

  1、原企業破產後的大筆債務被核銷,僅此一項每年的財務費用***利息***就是一千多萬;

  2、職工全部實行身份置換,辭退回家,然後重新招錄,人員減少了,總體的工資***包括福利等等***大幅度下降;

  3、轉制後開始享受有關的優惠政策,數額是每年數百萬,等等。

  這背後的問題是很微妙的。非要把它挑明瞭來說,那就是:國有企業是在為國家辦企業,國家機關***所屬政府***、國家一分子***所屬職工***從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從而最終壓垮了企業;私營企業是在為企業自身辦企業,他把一碗水重新舀過了,從政府和職工的碗裡舀出來,倒進了企業或者說是老闆的碗裡。 當然,國企經營困難還有很多的原因,比如體制制約,機制不活,腐敗現象嚴重等等。這些也確實都是問題,但核心所在,卻是它對國家和社會的無私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