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判斷重點練習答案解析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公務員行測考試,希望可以對大家的公務員行測考試有所幫助。

  邏輯判斷重點練習1:

  1.臨江市地處東部沿海,下轄臨東、臨西、江南、江北四個區。近年來,文化旅遊產業成為該市新的經濟增長點。2010年,該市一共吸引了全國數十萬人次遊客前來參觀旅遊。12月底,關於該市四個區當年吸引遊客人次多少的排名,各位旅遊局長作了如下預測:

  臨東區旅遊局長:如果臨西區第三,那麼江北區第四;

  臨西區旅遊局長:只有臨西區不是第一,江南區才第二;

  江南區旅遊局長:江南區不是第二;

  江北區旅遊局長:江北區第四。

  最終的統計表明,只有一位局長的預測符合事實,則臨東區當年吸引遊客人次的排名是*** ***

  A.第一 B.第二

  C.第一 D.第四 E.在江北區之前

  2.小張是某公司的營銷的員工。公司經理對他說:“如果你爭取到這個專案,我就獎勵你一臺膝上型電腦或者給你專案提成。”

  以下哪項如是真,說明該經理沒有兌現承諾?*** ***

  A.小張沒爭取到這個專案,該經理沒給他專案提成,但送了一臺膝上型電腦

  B.小張沒爭取到這個專案,該經理沒獎勵他膝上型電腦,也沒給他專案提成

  C.小張爭取到了這個專案,該經理給他專案提成,但並未獎勵他膝上型電腦

  D.小張爭取到了這個項口,該經理獎勵他一臺膝上型電腦並且給他三天假期

  E.小張爭取到了這個專案,該經理未給他專案提成,但獎勵了他一臺臺式電腦

  3.《文化新報》記者小白週四去某市採訪陳教授與王研究員。次日,其同事小李問小白,“昨天你採訪到那兩位學者了嗎?”小白說:“不,沒那麼順利。”小李又問:“那麼,你一個都沒采訪到?”小白說:“也不是。”

  以下哪項最可能是小白週四採訪所發生的情況?*** ***

  A.小白採訪到了兩位學者

  B.小白採訪了李教授,但沒有采訪王研究員

  C.小白根本沒有去採訪兩位學者

  D.兩位採訪物件都沒有接受採訪

  E.小白採訪到了一位,但沒有采訪到另一位

  4.只有通過身份認證的人才允許上公司內網,如果沒有良好的業績就不可能通過身份認證,張輝有良好的業績而王維沒有良好的業績。

  如果上述斷定為真,則以下哪項一定為真?*** ***

  A.允許張輝上公司內網

  B.不允許王維上公司內網

  C.張輝通過身份認證

  D.有良好的業績就允許上公司內網

  E.沒有通過身份認證,就說明沒有良好的業績

  5.比較文字學者張教授認為,在不同的民族語言中,字形與字義的關係有不同的表現,他提出,漢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大部分是形聲字,這些字的字形與字義相互關聯,而英語是拼音文字,其字形與字義往往關聯不大,需要某種抽象的理解。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不符合張教授的觀點?*** ***

  A.漢語中的“日”、“月”是象形字,從字形可以看出其所指的物件;而英語中的sun與moon則感覺不到這種形義結合

  B.漢語中的“日”與“木”結合,可以組成“柬”、“杲”、“杳”等不同的字,並可以猜測其語義,而英語中則不存在與此類似的sun與wood的結合

  C.英語中,也有與漢語類似的象形文字,如,eye是人的眼睛的象形,兩個c代表眼睛,y代表中間的鼻子,bed是床的象形,b和d代表床的兩端

  D.英語中的sun1ight與漢語中的“陽光”相對應,而英語的sun與1ight和漢語中的“陽”與“光”相對應

  答案解析:

  1.D。【解析】本題不存在較為明顯的直言命題關係,可用假設法。若臨東區局長說的為假,則臨西區第三,但江北區不是第四。若臨西區局長說的為假,則臨西區第一,且江南區第二。臨西區不可能同時第三且第一,故兩位局長的話必有一真。因此江南區和江北區兩位局長的話為假,即江南區第二,江北區不是第四。結合前面的推斷可知,臨西區或為第一或為第三,江南區為第二,江北區或為第三或為第一,則臨東區必為第四。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2.E。【解析】公司經理對小張說的話實際上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只有在前件真後件假的情況下才為假,其佘情況都為真,故首先排除A、B項。後件為相容選言命題,相容選言命題只有在肢命題都為假的情況下才為假,即當經理既沒有獎勵膝上型電腦也沒有給小張專案提成時,該經理沒有兌現承諾。E項符合條件。

  3.E。【解析】由小白的第一次回答可知,小白並沒有採訪到兩位學者,即兩位都沒采訪到,或只採訪到一位。由小白的第二次回答可知,後一種情況為真。本題正確答案為E。

  4.B。【解析】由“如果沒有良好的業績就不可能通過身份認證”“王維沒有良好的業績”可知,王維不可能通過身份認證。由“只有通過身份認證的人才允許上公司內網”可知,王維不被允許上公司內網,故B項一定為真。

  5.C。【解析】張教授的觀點是英語的字形與字義關聯不大,而C項直接舉出了相反的例子,是對張教授觀點的反駁,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邏輯判斷重點練習2:

  1.作為意識的“本體”的人腦,必然是現實的人腦;現實的人腦總是長在現實的人身上的;而現實的人又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的。所以*** ***。

  A.人腦是意識的真正本體 B.人本身是意識的真正本體

  C.社會關係是意識的真正本體 D.意識沒有真正的本體

  2.西歐在建立文明社會時打破了原有的氏族關係,建立了以區域為中心的政治關係。中國與西歐不同,它在建立文明社會時沒有打破原有的氏族關係,相反卻以氏族關係為依據,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起國家制度,這樣的國家是以家族的宗法關係為主幹的,所以*** ***。

  A.西歐的文明比中國的文明先進

  B.在中國文明裡,國便是家,家就是國,家為國的本位,國是家的放大

  C.西歐文明不重視血緣親情關係

  D.中國的文明比西歐的文明先進

  3.香港“廉政公署”自1974年成立以來,強力肅貪,共調查2200多件貪汙、行賄案件,檢控涉案不法政府官員1355人,以香港彈丸之地,調查案件如此之多,涉及人員如此之眾,但並未阻礙香港的經濟發展與繁榮。可見*** ***。

  A.反腐敗鬥爭會影響經濟建設

  B.反腐敗鬥爭本身是不會影響經濟建設的

  C.香港的貪汙腐敗現象十分嚴重

  D.香港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有一支廉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

  4.作家在其晚期的作品中沒有像其早期那樣嚴格遵守小說結構的成規。由於最近發現的一部他的小說的結構像他早期的作品一樣嚴格地遵守了那些成規,因此該作品一定創作於他的早期。上面論述所依據的假設是*** ***。

  A.作家在其創作晚期比早期更不願意打破某種成規

  B.隨著創作的發展,作家日益意識不到其小說結構的成規

  C.在其職業生涯晚期,該作家是其時代惟一有意打破小說結構成規的作家

  D.作家在其創作生涯的晚期沒有寫過任何模仿其早期作品風格的小說

  5.在政府與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權利義務關係中,政府的權利很大,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相對較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權力較小,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相對較小。因此*** ***。

  A.政府在這個權利義務關係中吃虧了

  B.生產者和消費者在這個權利義務關係中處於不利地位

  C.從某一單一主體來看,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不存在誰吃虧的問題

  D.兩個方面都吃虧了

  答案解析:

  1.C。【解析】這是一個典型的判斷推理題。本題包括3個陳述,作為意識“本體”的人腦,必然是現實的人腦,為大前提,由後兩個陳述可知人腦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的,所以,可以得出結論,社會關係是意識的真正本體,故C正確;A、B則不能從陳述中推出,D完全錯誤。

  2.B。【解析】陳述中沒有做兩個文明之間的比較,所以A、D不正確;陳述中只說西歐在建立文明社會時打破了原有的氏族關係,並沒有說西歐文明不重視血緣親情關係,所以C不正確;由陳述中還可知,中國文明社會是以家為依據和紐帶建立起來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家為國的本位,國是家的放大,故B正確。

  3.B。【解析】由陳述明顯可以得出結論,反腐敗鬥爭是不會影響經濟建設的,故B正確;A與陳述相反,排除A;C中說法正確,但只是陳述的一個方面,是片面的,排除C;陳述中提到香港貪汙腐敗案件多,人員眾,並未提及有一支廉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故D也可以排除。正確答案為B。

  4.D。【解析】本題可使用排除法。要選擇論述所依據的假設,那麼這個假設應該與題幹中論述的說法一致。A項的說法與題幹第一句話就矛盾,顯然錯誤;B項題幹中只說明作家的晚期小說沒有嚴格的遵守小說結構的成規,並不意味著作家就意識不到這種成規的存在,B也不能選;C項題幹中並沒有說明同時代其他作家的情況,故C也是不能選的。

  5.C。【解析】由陳述可知權利與義務成正比例關係,權利大則義務大,權利小則義務小,所以C為正確答案。從陳述中不能直接推出哪一方面吃虧的問題,因此A、B、D可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