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物勵志故事

  那麼有關有哪些呢?成功總是帶著濃重的時代色彩,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成功觀。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你!

  篇一:快樂心情是老人反敗為的法寶

  有一位老人,在他72歲時遭受嚴重的挫折,他奮鬥了幾十年享譽全國的最大零售集團,在一夜之間破產了。

  人們看著這位聞名遐邇的世界級企業家迎來如此災難性的失敗,議論紛紛。有人認為他將心隨天命,窮困潦倒度過餘生;有人認為他將神經受到刺激,過起老年痴呆不談理想的晚年生活:有人認為他肯定不堪一擊,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事業的大廈轟然倒地,並沒有使這位老人從此倒下去,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他依然精神十足,匆匆行走在大街小巷上。

  過了一段時間,老人和幾個年輕人攜手合作,開辦了一家網路諮詢公司,向自己陌生的it產業發起了挑戰。面對新的行業,老人並沒有顯得縮手縮腳,反而臉上始終充滿了微笑,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加上他合理地運用了過去經營零售業時積累起來的經驗,沒多久就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一年後,老人重新堆砌的事業大廈又屹立在人們面前。

  當記者採訪老人,問他為何能夠在一年時間裡反敗為勝、東山再起時,老人快樂地大笑起來,久久不語。

  記者等了好久,老人也未給出答案,而是又忙自己的事了。記者疑惑地又重複提起這個話題,老人第二次快樂地大笑起來,他只說了短短一句“其實,我已給出答案!”

  此時,記者才恍然大悟——快樂心情是老人反敗為勝、東山再起的法寶。

  這位老人就是日本曾經最大的零售集團“八百伴”集團的總裁——和田一夫。

  在商場的長期拼搏奮鬥中,和田一夫悟出了這樣一個簡明的道理:生活就是一束陽光,你站在陽光中,迎著陽光向前看,滿眼光明,身心溫暖,倍增力量;轉過身,俯視陰影,滿目黯然,暗自神傷。面對陽光和陰暗的兩種心態,完全由個人的心情來掌握。選擇前者,你將積極快樂地向前走;選擇後者,則沉淪悲觀沮喪,舉步不前。

  和田一夫反敗為勝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成功需要一顆快樂的心來支撐!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將終生與成功失之交臂。如果我們左衝右突難以突圍,正心情沮喪之時,何不嘗試一下以快樂的心情去走另一條路徑呢?

  篇二:成功者的真正試金石

  可以說,幾乎每個人都渴望過自己的成功,或是某一特長,或是某一領域。雖然每個人對成功的詮釋不盡相同,但成功的夢想都曾經在自己成長的路上出現過。也許隨著歲月的流失,我們似乎離我們設定的成功越來越遠,以致於我們不再想去觸碰那曾經讓我們興奮的成功夢想,不過成功依然是每個人所渴慕的。

  最近NBA的新秀林書豪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勵志榜樣。在競爭激烈的美國職業籃球賽場上,林書豪以自己的堅持、勤奮,不放棄,終於實現了NBA歷史上的輝煌成就。無論是美國媒體,還是中國的媒體,都在颳著“林旋風”。美國人因為經濟的不景氣,從林書豪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中國人因為華人終於在NBA賽場上的卓越表現,也似乎重新定義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當然,林書豪也成為追求成功人的榜樣。林書豪無疑是成功的,特別是當人們知道他在追逐他的NBA職業籃球夢的路上所經歷的一切,幾次被開除,幾乎是絕望的時候,他依然持守自己的夢想,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機會,一舉成功。人們對他的敬仰和崇拜更是加之。

  我很欣賞林書豪,以及他的成功故事。原因不只是他在追求成功路上所擁有的不放棄、堅忍和執著,讓我感到敬佩。更是因為當我看到林書豪獲得成功以後,面對鮮花、掌聲和那些瘋狂的追逐者時,他所表現和展現的淡然、謙卑的態度。在美國的體育界,不乏有很多也曾經向林書豪一樣經過勤奮、努力,加上天賦,最終成功的故事,例如老虎伍茲。但是他們的生命是可以承載默默無聞,卻無法承載那真正的榮耀,因為他們的生命太輕。所以性醜聞、***等等也伴隨著簇擁著他們的鮮花、掌聲同時臨到了他們。即便是再有天賦,再成功,他們在讚揚面前卻成為一個失敗者。

  聖經中有句話,“鼎為煉銀,爐為鍊金,人的稱讚也試煉人。”其實很多人可以忍受艱辛、忍受被人的漠視,忍受失敗,卻無法迎接和麵對所謂的成功。真正成功者的試金石就是來自人的讚揚。人對讚揚時的態度和反應,才是他生命中真正的力量。林書豪成功的真正力量來自於他的內心,他可以無視鮮花、掌聲和球迷的尖叫,因為他不是為此而活,不是為此而打球,因為他知道自己生命中高過這一切的呼召,他正是為此而來。我相信即便今天林書豪淡出NBA的賽場,他內心的力量依然可以讓他在其他從事的領域獲得成功。

  同樣,今天在中國追求成功的人,你是否已經在你的心中具備這樣一種力量?讓你可以處各樣的處境,依然知道自己是誰呢?不要被鮮花和掌聲所迷惑,那些東西可以成為你的榮耀,更可以成為你的滑鐵盧。

  篇三:克林頓的三次放棄

  1963年,17歲的少年比爾·克林頓在白宮玫瑰園裡,見到了肯尼迪總統。握手的一瞬間,他冒出一個瘋狂的念頭:我也要做白宮的主人。

  此後,克林頓卻連續三次放棄去華盛頓。1973年,他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華盛頓一些政治大佬看上了他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戈文助選的經歷,邀請他去工作。克林頓考慮了十天,拒絕了,他厭倦了給別人拉票。碰巧,阿肯色大學法學院需要一名助理教授,他決定去做教書匠。

  1974年,他萌生了參選阿肯色州聯邦眾議員的想法。此時,一個名叫約翰·多爾的老朋友打來電話:“我現在是聯邦眾議院首席顧問,負責調查尼克松總統是否應受彈劫一事,需要年輕律師,快來華盛頓吧。”這一次,克林頓只考慮一天,就謝絕了。約翰·多爾十分震驚:“你犯了個愚蠢的錯誤。這是彈劾總統!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歷史性機遇,你居然放棄?”

  “全美國有才華的年輕律師都願不惜代價為您工作,而除我之外沒有一個年輕人願為阿肯色而戰鬥。”克林頓禮貌地結束通話電話,投入聯鄭眾議員競選中。他每天工作18個小時,跑遍全州21個縣。在每個偏遠的小鎮,他走進商店、咖啡館、加油站甚至殯儀館。“我喜歡一對一地‘零售’政治。這些小店主和殯儀員,認識鎮上全部的人,他們就是最重要的選票。”結果,首次參選的他得到48%的支援率,但老資歷的共和黨人還是贏了。

  1975年底,支持者們慫恿克林頓再次參加國會議員的競選,“去征服華盛頓政治圈”。一個小時後,克林頓就說了“不”。“既然我想為阿肯色做事,不用做國會議員,做別的也行。”他決定競選州檢察長,這次他成功了。1978年他又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州長,並獲得五次連任。

  1992年,從未在華盛頓政壇“混”過的克林頓,成為白宮主人。回首往事,他說:“決定人生的並不是你選擇了什麼,而是你選擇放棄什麼。如果當初我去了華盛頓,我後來根本不可能當選總統。”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