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思妙想的設計概念

  城市設計充滿奇思妙想,設計概念充滿創意。今天小編分享了,一起來了解吧。

  1、Symbio City 共生城市

  設計: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蘇黎世B組

  理念:

  共生城市通過發掘專案所在地的發展潛力來確定城市發展框架,從而保證每個居民的生活品質。整個構想充分考慮地塊所處的環境文脈,並整合處於一個轉型期間現狀社會網路。設計者希望可以促進現存社群與新建社群、自我發展與投資導向的發展、高密度城市與自然保護之間的和諧合作。

  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設計者在中心周邊設定清晰的邊界,從而保護現有的農業區並提高農業人口的耕地面積,這樣可以建成快速有效的交通運輸網路,並且更合理地使用土地。

  設計的可持續發展體現在三個不同方面:

  生態意義上,由於該模型保護不同規模的綠地並使用現有的給水系統,從而保證了新鮮的空氣、生活質量和良好的衛生條件。

  社會意義上,由於該模型考慮到現有居民並使之參與***設計過程***,使他們有機會改善生活水平。該模型吸引了廣大市民,保證了建設地塊內的社會多元化。

  經濟意義上,由於該模型保護現有的結構,為首要的城市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開端。

  用現存的結構組織,混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過程,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這一切都基於有效的社會和經濟網路。此外,保證快速公交的連線性,減少小汽車交通,這種有效地綠色網路將帶來高品質的生活。

  2、The Wall牆城

  設計: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B組

  理念:

  如果提高目前的人口密度,停止城市的蔓延,那麼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設計者提議在城市周圍建造一個新的密集城市區域用於控制城市蔓延,並稱之為“牆城”。這個牆使得自然景觀與城市的過度變得清晰。

  在“牆城”般的建築中,包含住宅,各種公司、工業企業、停車場、社群服務、公共運輸和其他的功能。大片開敞空間和開闊的視野使得“牆城”看起來更加通透和開放。

  假設“牆城”有500米寬,將其圍繞原有城市邊緣,可以得到156平方公里的建設面積,這相當於2個半曼哈頓的大小。假設一平方公里可以容納10萬人,那麼這裡將可以很輕鬆的容納1500萬人。

  牆城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密度,適應預期的人口增長,也將可應用於更大範圍的建設。牆城不是一個獨立的綜合方案或具有空氣淨化器、空調或其它裝置的獨立建築,而且是一個整體的計劃,一系列平行的戰略可以解決空氣質量惡化的問題。

  3、Boundless City無邊界之城

  設計:中國同濟大學B組

  理念:

  儘管現代主義思潮正在全球傳播,但設計者質疑曼哈頓主義是否是正確的城市發展模式。曼哈頓主義是現代城市最重要的型別,亞洲城市***例如,上海、新加坡和北京***正成為新的曼哈頓主義城市,被玻璃盒子般的摩天大樓覆蓋。然而,這些城市正面臨著空氣汙染、交通擁擠和能源短缺的問題。亞洲面臨快速城市化的挑戰,是選擇曼哈頓主義?還是以東方哲學為依據的全新方法?

  蘇州園林代表了中國古代的傳統生活環境。蘇州園林中建築位於樹與水之中,因此無論觀光者還是居民都可以觀賞周圍的景緻。古人的東方哲學教會我們:我們要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東方人不想改變環境,而是要將建築融入到自然中。總體上來說,建築是無邊界的。

  4、Village City鄉村城市

  設計:新加坡國立大學A組

  理念:

  鄉村城市以一個新的更完善的模型整合了鄉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性。

  首先,設計者利用現有的公路、綠地和水體,確保未來發展與現狀是有連續性的。這有助於提高新城市的可識別性,並且將城市的現在與過去聯絡在一起。

  其次,提議將環形系統作為該城市交通的主幹。該基礎設施系統可以與有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公共和私人運輸系統結合在一起,例如,快速公交***BRT***車道和自行車道。

  再次,綜合各種功能,提高了土地利用,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土地利用的可能。

  最後,多樣性社群和太陽能利用構成了提高生活品質標準的一部分。

  此外,該線性概念系統具有被重新複製的靈活性,可以適應未來發展。

  作為一個組織概念,該線性系統使人們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周圍的生態區域,從而更有效,更有創造性地的結合了鄉村與城市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質量。在這個城市中,人們可以體驗慢節奏和輕鬆的生活方式,包括適宜的步行尺度、本地食物、親近自然的環境和強烈的社群歸屬感。

  5、Compact Paragenetic Ecology緊湊型共生生態

  設計:香港中文大學

  理念:

  設計主要以“基礎設施應與民生設施相結合”為理念,以“吸收城市增長壓力”為目標,從地理概念的角度,把城市發展包括生態、社會、住房、經濟、資源與基礎設施結合在一起,儘可能降低時間成本。

  緊密型基礎設施管道好像脊柱一樣貫穿整個城市,不但確保城市與成都市中心更好的相連,而且用不同速度的通道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交通需求。交通樞紐的設定連線各種基礎設施管道。同時,基礎設施管道也作為社會聯結器,連線不同社會功能。以薄板為原型的建築模組被基礎設施管道串聯起來,在考慮採光通風的前提下,合理佈置朝向和位置。

  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集中的設定,節約出大片土地用來進行城市農業的生產。這種共生的城市化戰略,將基礎設施與住房結合在一起,使耕種和居住共同發展。



點選下頁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