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手繪文化牆的高清圖片展示

  農村有著屬於自己的文化,親手手繪是村民的愛好,既能表現自己又能把自己心中的農村文化表現出來。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農村手繪文化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農村手繪文化牆的高清圖

  農村手繪文化牆的設計圖

  我國農村文化的現狀

  “任何一種成熟的文化都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選擇”,包含著穩定而明確的價值體系,一旦置身於新的背景,就會打破固有平衡,出現失衡、錯位等現象。中國傳統的農村文化就是走過了數千年的成熟文化,在今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其轉型是必然的,但由於特定的生產方式和歷史傳統,這種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農民所處的弱勢地位、文化的欠缺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農村文化的健康轉型,導致他們在紛繁複雜的現代城市文化中失去“方向”,把生活的本能需要當成人生的全部需要,或者使不健康的文化“有機可乘”,引發各種失範、失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發生。

  1農村文化發展不均衡

  首先,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實際上造成了城市與農村、市民與農民在文化生活發展、文化權益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各級地方政府在文化資源的分配上長期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嚴重製約了農村的文化建設。其次,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東、中、西部區域的農村文化不平衡也比較明顯,這種差別體現在農村文化經費投入不足、文化設施建設落後、隊伍素質普遍不高等各個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大,文化發展的狀況相對較好,而中西部地區限於財力,在對農村文化的投入上要少很多,造成了農村文化發展不均衡的現象。

  2農村文化人才隊伍缺乏

  文化人才是農村發展文化事業的保障和基礎。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經濟取得了迅速發展,農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湧現了許多農村致富能手和致富帶頭人,但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卻被嚴重地忽視了。在現有農村文化人才隊伍中,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觀念陳舊落後、整體素質偏低、各種文化團體數量較少則是不容忽視的嚴峻現實。特別是作為農村文化建設主陣地的基層文化站的工作人員缺乏專業培訓,他們的文化水平、專業技能水平較為低下,農村基層文化管理服務人員大都是在過去特殊的歷史階段走上農村基層文化工作崗位的,他們的學歷較低,也沒有接受文化、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總體來說,他們的思想理念、專業技能、組織能力與新時期文化建設的要求還相差甚遠,這種現狀必然“導致農村文化市場管理上的缺位,給封建迷信等不良現象的沉渣泛起提供了一定土壤,從而影響農村文化建設品位的提升”。

  3農村“反文化”現象突出

  由於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原因的存在,加之農村教育工作的滯後,農民群眾很少能受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和引導,一些落後文化如家族文化、宗族文化中的一些消極腐朽的思想沉渣泛起,這些對農村文化建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從家族文化的內涵來看包括外部形態***比如祠堂、族譜***和內在含義***比如它蘊涵的人們的價值觀念及實現的功能***。我們可以看到,今天農村部分地區在富裕起來之後編修族譜、重建祠堂、大肆祭祖等現象,就是家族文化的一種典型表現。就某種程度而言,宗族文化是擴大了的家族文化。由宗族文化演化出來的家長制、排外性、幫派等觀念嚴重影響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程序。

  4封建文化“捲土重來”

  在家族、宗族文化沉渣泛起的同時,農村封建迷信活動也“捲土重來”,農村文化受到腐朽、庸俗文化的衝擊,“不良文化”呈滋長蔓延之勢。農村封建迷信活動主要表現在:一是形式多樣。諸如辦企業、建住房請“地仙”看風水;到廟堂抽籤算命,請人看相;患病不是去看醫生,而是請巫婆、神漢驅鬼壓邪。二是涉及範圍廣。封建迷信活動涉及數量很大的一部分農民,甚至滲透到農村一些角落。三是內容五花八門。如“七月燒衣”,一些農戶用錢去買紙製成的冥幣、汽車、電視機、手機、摩托、金銀首飾等。在晉、豫、皖農村,甚至出現了一些露天演出場所靠低階趣味甚至黃色、淫穢表演來吸引觀眾。“垃圾文化、落後文化、空洞的說教文化過剩,適合農民需求的高雅文化、娛樂文化、現代科技武裝起來的文化則相對缺乏。”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