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反思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文章共分為兩個小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教師深入鑽研教材,對課文內容把握好,課堂設計新穎,將科普文章講的通俗易懂,易於學生接受。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自然,長文短教,重點突出,且點撥到位。

  1.以央視欄目匯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下文學生歸納寫作內容、說明順序作了很好的引導。

  2.能聯絡生活,適當開發資源,課堂容量大。

  3.教師的專業功底紮實全面,語言簡潔到位,並不乏妙語,有自己比較鮮明的教學風格。

  4.學生分組學習,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較好。

  不足:

  1.閱讀時間太短,應加強對課文的朗讀,重點句段的錘鍊不夠。

  2.還應充分調動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3.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圖片資料作輔助,學生的興趣會更高,理解更清楚。

  篇2

  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說明文是相當枯燥的,何況本文是純粹的科普文章,因此我在教授本文時力求形式新穎活潑,過程環環相扣,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儘可能實現教學目標.而從過程來看差強人意.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將本文內容和電視科普片聯姻的構想是授課前晚忽然想到,時間倉促,某些環節雕琢不夠仔細;

  二是作為教師的我臨場調動學生學習情緒上能力有所欠缺,課堂上反映出來的是學生參與面不夠廣,發言不夠踴躍;

  三是教者高估學生能力,忘記了學生整體素質教較差這一事實,導致實際課堂上的場面與我的構想出入較大.當然從課後反饋的資訊看,教學目標基本實現,而且相當多的學生喜歡這一種教學形式.一成不變導致學生思想的懶惰,求變求新定會有更多的驚喜收穫.我想這樣的”探索”越多,”發現”也就會越多。

  篇3

  本篇課文涉及到較多的地理知識,為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有必要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地理知識,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但這些知識的介紹不能變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要避免把語文課上成地理課或有關介紹恐龍知識的生物課,所以與課文相關的課外知識可以以預習的形式佈置給學生在課前完成。本文的教學還是應該突出說明文的特點。

  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麼認為?

  作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儘可能多地瞭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對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

  本課教學內容有些繁瑣,簡化程式是下次教學的突破點點。說明文字身就比較枯燥,學生興趣不大,有些程式化,如果能用多媒體加入一些試聽效果估計會不錯。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後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就要善於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