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藝圃園林怎麼樣

  對於蘇州人來講,藝圃並不熟悉,有人都沒有聽說過,打車和司機說,連地圖都給了,都找不到。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州藝圃園林相關資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蘇州藝圃園林基本內容

  地理位置

  所屬景區: 蘇州古典園林

  景點介紹

  景點文字

  藝圃地處金、閶二門間的文衙弄。園景開朗,風格質樸,較多地儲存了建園初期的格局。有其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全園有地僅為五畝,以約佔五分之一的池水為中心。水面集中,其東南及西南兩角,各有水灣伸出,並於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石板橋一座,故而水面顯得開闊流動,絕無擁塞侷促之感。池水之北多建築,博雅堂為園中主要廳堂,其南端有小院,設湖石花臺,院南臨池處,建有水榭五間,兩側廂房則與池水東、西兩面的廂房相連。池水之南為假山,以土堆成,臨處之處,則以湖石疊成絕壁、危徑,既多變化又較自然。於池北遠望此處,山石嶙剛,樹木蔥鬱,給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為園中的主要對景。此種以池水、石徑、絕壁相結合的手法,為明清蘇州一代造園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池水之東有乳魚亭,系明代遺物,外有小徑與各處相通。池水之西,有芹廬小院,以圓洞門與其它景區相隔而又相連。步入院門,即可見院中有小池,似與大池相通。這在蘇州園林中還屬於孤例。院中散置湖石花木,為園內最為避靜之處。

  原為明文震孟***文徵明曾孫***的藥圃,清初改現名,又稱敬亭山房。面積約5畝,現大致仍保持明末清初的舊貌。藝圃平面略呈南北狹長的矩形,北端為庭院,由主廳博雅堂和水榭組成;中央鑿池,面積約一畝,為全園中心,水面集中,東南、西南各有水灣一處,上構低平石橋。除北端為水榭駁岸外,其餘池岸均曲屈自然,而池面則因近旁為低小建築而顯得開闊,取網師園手法。池南疊假山,構橋亭,西南置小院一所。池北岸的五間水榭,低浮於碧波之上,兩側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佔據池北全部立面,這在蘇州園林中甚為少見。池南臨水置石磯,其後堆土山,山近水一面以湖石砌直壁危徑。西南以牆隔作旁院,引水灣入內為小池,石山也延脈至此。院西方廳二間,周列湖石,種植山茶、辛夷,別有洞天。池東南的乳魚亭,為明代遺構。其旁邊的緩曲石橋,也屬建園初期作品,都很珍貴。

  藝圃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006年05月25日, 藝圃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藝圃園內環境介紹

  今之藝圃範圍,佔地5畝。園之總體佈局,以水池為中心,池北以延光閣、博雅堂為主體建築;南部以水池為中心,假山林木,以自然景物為主。園之西南,過了響月廊,又是一組建築,自成一體,包括香草居、鶴柴軒、南齋等。

  全園以水為主體,水面集中,池岸低平,在臨水絕壁與水曲幽院的陪襯下顯得開朗坦蕩,恬淡雅緻。藝圃正門有門廳三間。門廳內三曲小弄,通往宅北半部的住宅。由此入園先到博雅堂。此堂面闊五間,中間三間為廳,東西兩間闢成套房。堂內樑柱等為明代之物。此堂在清初為姜氏藝圃中的念祖堂,也是袁祖庚的醉穎堂、文震孟時之世綸堂舊址。博雅堂之南為一小院,四面環廊。院南是一座凌駕於水面的水閣:延光閣。

  袁氏時的藝圃,水池廣達二畝餘,後來池不足二畝,所縮的就是後來建於水面上的延光閣。有人以為這座建築置於此,使水岸形成一條長長的平直線,是園中景物處理之敗筆。

  大水池南是假山,其主體以土堆成,但臨池的一邊卻用湖石疊成,山岩嶙峋,還有突出於池面的危徑石磯。山上林木蔥鬱,自延光閣遠望,顯得層林茂密,將池上碧波反襯得恬淡雅緻。相傳當此園為文氏藥圃時,山上有五獅峰;姜氏主園時臨水有十幾座石峰,山上有垂雲峰。如今假山形狀尚存當年之格調。

  暢谷書堂在延光閣東側,此名沿用姜氏園時舊名。當時書堂是姜安節講學的地方,坐東朝西,是以上古神話中日出之處為名。書堂朝南,大部分臨池,西北缺一角,有天井,用來採光。書堂南有小方亭:乳魚亭,為明代原物,屬古董了。亭內樑枋上還有彩繪,也是明代原作。亭名中的“乳”,表示飼養的意思。乳魚亭南是個水灣,

  水灣深入山麓亂石中。水灣上有拱形虹橋。站在橋上左右眺望,東岸上倚園牆而築的小室叫思嗜軒。姜氏時的思嗜軒原來是在園的西南隅,由於姜是山東人,在那裡種了幾株山東特產的棗樹,後其子安節遂在棗樹旁築一小軒,以“思嗜”表示對父親的懷念。

  在藝圃的西南,有浴鷗池,此池甚小,與大水池成對比。浴鷗池縈迴多姿,又被兩座精緻的小橋分割,顯得很有層次。藝圃的第二代園主文震孟之弟文震亨***1585~1645***在他的著作《長物志》中認為:“階前石畔鑿一小池,必須湖石四圍,泉清可見底,中蓄朱魚翠藻,游泳可玩。四周樹野藤細竹,能掘地稍深,引泉脈者更佳。忌方圓八角諸式。”浴鷗池與他的理論相合。池南有低矮的湖石花壇,上植柿、楓等樹,西南角用竹掩去牆壁。小院西為一組“品”字形的建築群,北為香草居,南為南齋,中間為湖石花壇小庭,有門與小院相通。兩廳之西凸出的小室取名鶴柴軒。

  這組建築之北為響月廊,此廊溝通南北景區。響月廊本是姜氏園之西廊。“響”通“向”,“響月”即對月之嚮往。此廊斜對園東之暢谷書堂。暢谷為日出前隱伏之處,向月則月尚未出,日月相加為“明”。有人認為藝圃當時對東、西二處建築之命名,寄託著園主人對明皇朝的嚮往。“響”假借“向”,為掩人耳目。可見蘇州園林之文化內涵何等深邃。

  藝圃的景象不似大中型園林那樣迂迴曲折,交相對景,而宜於靜觀,宜於玩味。園中為形成開闊之勢,建築物極少,只在水邊點綴“乳魚亭”,在山林中掩置一六角亭,而將南部的主景區充分展現。水面的佈置以聚為主,極為簡潔,僅在東甫和西南角各伸出一水灣,並在水灣處各架石橋貼水而過,形成遼闊的主水面和曲折幽深的次水面。石板橋不設欄杆,低平而貼水。極富自然之趣,與池邊的山石有機結合,似渾然天成。

  池南的山林景區為園內各觀賞點的視覺中心,似一橫軸山水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與中部水景區形成了一幽一暢、一密一疏、一高聳一低平的對比關係。從水池兩側可分別通過石板橋而進入山林區,數條登山石徑或沿危石盤折而上,或入怪洞隱遁而去。漸入山林,可見山石磷嶼,高林蔽目,蟬噪鳥鳴,愈見林深山幽;澗水深深潛流而出,兩岸絕壁夾峙,形成深邃的峽谷;危徑、池水、絕壁三者互為襯托,通過藝術處理,再現自然山水的精華。這座山林是蘇州園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雖在疊石手法上略顯不足,稍嫌瑣碎,但在整體山林的處理上,特別在與樹木的結合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山上的六角亭置於主山峰之後,通過樹林隱約露出亭頂,加深了空間距離感,反襯出前景的高聳。

  西南角的兩個小庭園非常簡潔與古樸。重複運用的圓門加強了層次感。而庭園內水池與石橋的處理別具匠心,為園林中較為少見的處理手法,特別是石橋的處理,不設石欄,以粗糙的石條橫臥而成,別具天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