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環境工程方面的論文

  出於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有效保護環境的目的,最近幾年,環境工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論是在環境工程技術還是在環境工程研究內容方面都取得較大的進展。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西部開發生態環境的保護及對策

  【摘要】:西部大開發的任務和目標不僅僅在於強調經濟發展,還是應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強調經濟跟環境的協調發展。由於西部地區缺水,多風沙,生態環境問題相當嚴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決定著西部開發的效果和成效,因此我們在加快西部大開發的程序中必須始終貫徹生態環境保護這一主旨,而這是一項長期性、全域性性和戰略性的工作。因此,為了完成這一偉大任務,政府就必須採取強制措施,以法律為保障手段,加強西部生態環境建設。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1.引言

  如果按照經濟水平來劃分區域,我國可以大致可以分為東中西三塊地區。東部沿海地區相對於內陸來說,經濟水平普遍偏高,中部地區經濟屬於中等水平,而西部地區的經濟水平屬於三塊區域內最為落後的。西部大開放的目的主要在於刺激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東西部發展水平趨向於和諧,團結各民族精神。

  而我國西部由西南邊五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西北方五個省份和內蒙古等地區,國土面積約為685萬平凡公里,約為全國的總國土面積的70%。但是西部人口缺乏,人口比列卻只佔了全國的30%,也就說平均每人擁有我國2%的國土量。由於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後,人口資源分佈極度不均勻,同時相應的社會技術水平也不好,整體經濟水平相較於懂東部地區還是很落後的。從總體上來看,西部地區地廣人稀,人均佔地面積大。但是很多地方都不適宜居住,因而一些經濟響度發達,資源較為豐富的地方人口密度就比較大。

  而西部地區不同於東中部平原地區,多為山地和沙漠,地形複雜,交通多為不利,且通訊困難。而在氣候上面來說,西部地區少雨,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而且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態系統更加容易遭到破壞。同時,西北屬於苦寒之地,每年的降水量少於200毫米,生態系統一旦被破壞,水土流失,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程度。但同時,我國在推進西部大開放的程序中,往往只狠抓經濟,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忽視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過渡的資源開發,加上長期以來過度的開墾土地,同時因為地勢地理環境的複雜,自然環境的平衡已經被打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加之薄弱的交通環境,生態環境保護在地理因素上也收到了很大的限制。而西部大開發的程序中由於要修路,在修路過程中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汙染更是無可挽回的,使得原本貧瘠的土地變成的寸草不生。西部大開發造成對西部資源的過渡開墾,使得原本緊張的國家戰略資源越來越緊缺。對於東、中部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長江、黃河源頭以及其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由於受到西部生態環境破壞的影響也越來越顯現,我國國家戰略資源部門和相關的部門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

  2.西部大開發所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2.1西部大開發帶來的環境汙染

  1.荒漠化問題加劇,水土流失嚴重

  我國土地沙漠化發展急劇。50-60年代平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擴大到2100平方公里。現在荒漠化面積已達到262平方公里,即1/4以上的國土成為荒漠化土地,直接經濟損失540億元人民幣。而這些荒漠化土地多分佈在西部地區。日趨嚴重的土地荒漠化現象使西部地區每年都要遭受沙塵暴的多次襲擊。據統計,1999年4月發生在西部地區的罕見的沙塵暴,新疆有52個縣300多個鄉鎮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2億人民幣。

  西部地區水土流失現象表現的尤為嚴重。1997年,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到18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1/5,其中西南和西北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分別佔全國人口的24.85%和22.35%。到1999年,西部地區***不包括西藏***水土流失面積為10436.9萬公頃,佔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2.5%。西部地區是我國許多江河的發源地,江河源頭的生態環境不僅直接影響西部經濟的發展,並對全國的氣候和環境也產生重要影響。

  2.西部大開發對水造成的汙染

  西部地區許多地方出現了河流斷流和湖泊萎縮、鹹化、乾涸的現象。1997年黃河斷流達226天,斷流河段達700公里;新疆艾比湖水面從50年代的1200平方公里萎縮成現在的500餘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幹化成鹽湖和幹鹽湖。水資源開發引出水資源時空分佈改變,是導致河流斷流、湖泊綠洲萎縮、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之一。西北地區生態用水比例大,農業灌溉用水比重大,農業節水工作滯後;西南地區區域性和季節性水資源短缺問題突出;水資源浪費嚴重,水資源短缺矛盾加劇。

  3.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固體汙染

  西部大開發在建設過程中除了會產生水汙染、空氣汙染,還會產生固體汙染。在西部大開發建設中產生的固體汙染物主要包括了建築過程中產生的垃圾、以及丟棄的泥漿、難以分解的瀝青肥料、棄土棄渣、沒有用的廢機械和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產生的生活垃圾。

  此處的固體汙染物主要來源於西部大開發中的公路建成。固體垃圾可以從來源來分類可以分為辦公生活垃圾,路基工程垃圾,路面工程垃圾,橋涵工程垃圾以及隧道工程垃圾。在辦公生活區垃圾主要來源於食堂的剩菜剩飯、廚房垃圾,這類生活垃圾一般能自動講解。除此之外還包括辦公室和生活區的垃圾,辦公室的垃圾主要是廢紙張,而生活區的垃圾則是糞便。

  在路基工程建設中,垃圾主要來源是路基建設時的對地表進行清理後數目、農作物殘渣,在對路基進行開挖後產生的棄土棄渣,以及在運輸土石時路邊灑落的土石方。而在路面工程建設階段的固體汙染主要分為三類拌合場、路面澆築階段和機械裝置維修,分別產生物料運輸時灑落的固體廢物,瀝青廢料,混凝土廢料和廢配件等。在橋涵工程實施階段固體廢料主要來源於三部分,分別是河道開挖所產生的汙泥,轉孔打井所產生的泥漿以及工程船舶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在隧道工程實施階段的固體垃圾主要拉源於隧道開挖時所產生的棄土和棄渣。

  2.2西部大開發對生態環境產生的破壞

  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進入90年代後西部地區加大了資源開發的力度,發展工業生產,不可避免地產生環境汙染。水汙染、大氣汙染指標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995年全國每億元GDP廢水排放量為207萬t,而貴州為425萬t;1995年全國每億元GDP工業廢物排放量為0.12萬t,而云南、青海、貴州分別為1.51、1.37、1.043萬t,內蒙、新疆等省區也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985年以來,全國每億元GDP廢氣排放量呈下降趨勢,由10.58億m3下降到6.86億m3,除雲南以外其它各省區均高於全國平均數,寧夏、新疆、貴州呈上升趨勢,表明能源大省廢氣排放強度相當大。從發展趨勢看,環境汙染正由城市轉向農村,由工業點源向農村面源擴散,對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越來越大。

  相反,治理汙染的投入嚴重不足,導致汙染控制情況和治理率均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1995年西部兩個代表性省份青海和新疆的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1.4%和20.3%,處理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1.8%和18.7%;兩省區工業廢氣中燃料燃燒消煙除塵率也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廢氣淨化處理率指標雖稍好,但工業粉塵回收率比全國低27.7%、24.2%。西部省區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極低,如青海、新疆僅為26.8%和40.6%,均低於全國42.9%的平均水平。根據國家環保總局1995年公佈的全國37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狀況評價結果顯示,在環境質量、汙染控制、環境建設、環境管理個方面21項指標中,西部城市明顯處於後面的位置。如昆明、貴陽、銀川、西寧、蘭州、重慶、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分別居30~37位。

  3.西部大開發中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

  3.1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的水汙染治理

  首先我們應該考慮的是西部大開放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水汙染。這就需要用到與之匹配的淨化技術了。在水汙染排放源頭,儘可能減少水的排放量,減少淨化的排放量。此外,利用水迴圈系統,進行水的二次利用。

  而西部大開發所產生的有機汙染水,通常需要隔油池來進行講解。在廢水處理過程中,除油要經過沉澱、過濾等處理,達到迴圈使用的目的。

  而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工作人員產生的工程汙水主要分為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從汙水中取出懸浮狀態的固體汙染物稱為一級處理,而二級處理指的是從汙水中大幅度的取出交替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汙染物。在這裡可以採用幹廁、化糞池和穩定塘等。

  3.2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對大氣汙染物的治理

  在西部大開發建設過程中,由於運輸車輛在行進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很難治理,所以應該加強車輛運輸管理,減少揚塵的產生。對於粉狀材料應該採用灌裝或者袋裝,粉煤灰採用只裝芷雲。在運送石灰等粉狀材料是,應該在車上加蓋篷布,在道路上可以定時灑水,可有效控制揚塵。

  4.結束語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於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大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鞏固西部邊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然而我國西部地區自然環境條件十分脆弱,又經過長期以來的掠奪式資源開發,使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惡化。因此,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的根本。

  【參考文獻】

  [1]孫進,西部開發建設環境影響與保護[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11***23-25***

  [2]白勇後.淺談山區公路就錄改造中的環境保護[J].公路,2011***05***:67-68

  [3]陳菲.西部大開發的利與弊[J],公路,2010***09***:78-79.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