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文學家劉勰介紹

  劉勰***約公元465——520***,生於京口***今鎮江***,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下面是。

  人物生平

  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劉勰生於京口***今鎮江***,字彥和,原籍東莞***今山東省莒縣境內***。[1]祖父靈真,宋司空秀的弟弟。父親叫劉尚,曾擔任越騎校尉。劉勰很早就成了孤兒,他發奮圖強,熱愛學習。因為家裡太窮而沒有娶妻結婚,和沙門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後,他對那些經文都很精通。

  他分門別類地整理了這些經文,抄錄下來,還為經文寫了序言。如今定林寺裡面藏的經文,都是劉勰編寫修訂的。天監初年,劉勰開始擔任奉朝請,兼職做中軍臨川王巨集的祕書,後升職擔任車騎倉曹參軍。擔任太末縣縣令時,政績清正廉潔。兼任東宮諮詢專家時,劉勰向皇上建議佛教和道教都應該與其他的宗教祭祀一起改革。皇帝下詔書討論此提案並按劉勰所提建議通過。後升任步兵校尉。

  奉皇命和慧震在定林寺撰寫訂證經文,後請求出家,帝允許出家,改名慧地。不久去世。32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卒年歧說甚多。一說卒於樑普通元年***公元520***和二年***公元521年***之間,一說卒於樑大同四年***公元538***和五年***公元539年***之間。

  文學特點

  傳統修辭學分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方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這兩方面都有精當而深刻的論述,尤其對消極修辭的論述,不僅論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動和思維規律與語言生成關係的層面,不僅當時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語音

  在語音修辭方面,劉勰沒有沿習名人沈約的“八病說”,而著重提出了“飛沉”問題、“雙聲疊韻”問題。

  在《神思》中,劉勰就提出了“尋聲律而定墨”的主張,在《聲律》中又說:“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劉勰認為,作韻易而選和難。足見劉勰不但非常重視而且準確把握了漢字漢語的語音特點,對語音修辭在理論上作出了可貴貢獻。

  語彙

  在語彙修辭方面,劉勰提倡慎重遴選詞語。

  語彙修辭中,還涉及用字,劉勰在《煉字》提出用字“四要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復。無怪劉勰嘆曰:故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一字非少,相避為難也。

  語法

  語法修辭部分,劉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內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韻安排章句的主張。劉勰主張,句式的選擇上,用長用短,或長短穿插,整散結合,完全要符合情韻需要,情韻急,少音節短詞句,情韻緩,可用舒曼之長句,情韻起伏跌宕,則可長短並用整散結合,以收蕩氣迴腸之效。

  篇章

  劉勰修辭美學最為璀璨的部分,在篇章修辭。

  重涵養,立風格。文章有風格,更有風骨,才煽情動人,辭采煥然。要使文章含風樹骨,則須“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

  感人的才情和生動的語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為情而造文,而不要為文而造情。要寫真情實話,不要假意虛言。

  重熔裁,明隱秀。文章長短、內容詳略、語意顯隱、精警庸凡,亦為文之必慮。

  文章秀句,或自出錦心,或得益援引。劉勰並非反對引用,而是反對抄襲。

  歷史評價

  劉勰能在距今1500餘年之遙,提出這如許之多的至今難超其苑囿的精闢修辭理論實為難能可貴。其修辭之論,既有理性的闡釋,又有言證、事證,既涉文章內容形式,又關作者思維、氣質、涵養、才情。他能從美才、美德、美情與美辭美文的關係方面,闡釋情動而辭發、因內而符外的修辭美學觀,他承認“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辭必巧麗”,儘管當時還沒有堂皇的辯證唯物主義之說,然而在今天看來,這完全符合這種觀點。

  在這種觀點指導之下,他從內容決定形式的認識出發,建立了系統的剖情析採理論,他從歷史唯物主義和現實唯物主義的認識出發,提出了“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這種選擇繼承、據時創新的修辭觀,這種服務於時代的“時文”修辭觀,時至今日,也是必須遵循的一條修辭美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