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風景美麗超清圖片素材

  園林美具有多元性,在園林的地形規劃中必須遵循園林美的法則。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的表現手法多數處於考慮最多的是個性空間,下面由小編為你提供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園林風景超清圖片素材

  西方古典園林的審美特徵

  西方園林藝術與中國園林藝術迥然不同。西方園林的造園藝術,完全排斥自然,力求體現出嚴謹的理性,一絲不苟地按照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學關係發展。“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是西方造園藝術的基本信條,追求一種純淨的、人工雕琢的盛裝美。西方園林的藝術特色突出體現在園林的佈局構造上。體積巨大的建築物是園林的統率,總是矗立於園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軸線起點之上。園林以此建築物為基準,構成整座園林的主軸。建築物控制著軸線,軸線控制著園林,因此建築也就統率著花園,花園從屬於建築。在園林的主軸線上,伸出幾條副軸,佈置寬闊的林蔭道、花壇、河渠、水池、噴泉、雕塑等。在園林中開闢筆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縱橫交叉點上形成小廣場,呈點狀分佈水池、噴泉、雕塑或小建築物。整個佈局,體現嚴格的幾何圖案。園林花木,嚴格剪裁成錐體、球體、圓柱體形狀,草坪,花圃則勾劃成菱形、矩形和圓形等。總之,一絲不苟地按幾何圖形剪裁,絕不允許自然生長形狀。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齊齊的石砌池子裡,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圓形、方形、長方形或橢圓形,池中總是佈置人物雕塑和噴泉,追求整體對稱性和一覽無餘。

  歐洲美學思想的奠基人亞里士多德說:“美要靠體積和安排”,他的這種美學時空觀念在西方造園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西方園林中的建築、水池、草坪和花園,無一不講究整一性,一覽而盡,以幾何性的組合而達到數的和諧。追求形似與寫實。被恩格斯稱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人的達·芬奇認為,藝術的真諦和全部價值,就在於將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事物的美應“完全建立在個部分之間神聖的比例關係上”,因此西方園林藝術在每個細節上都追求形似,以寫實的風格再現一切。

  在園林佈局上,黑格爾曾說:“最徹底地運用建築原則於園林藝術的是法國的園子,它們照例接近高大的宮殿,樹木是栽成有規律的行列,形成林蔭大道,修剪得很整齊,圍牆也是用修剪整齊的籬笆造成的。這樣就把大自然改造成為一座露天的廣廈”。西方古典園林無論在情趣上還是構圖上和古典建築所遵循的都是同一個原則。園林設計把建築設計的手法、原則從室內搬到室外,兩者除組合要素不同外,並沒有很大的差別。

  綜上所述,西方園林藝術提出“完整、和諧、鮮明”三要素,追求嚴謹的理性。歐洲人自古以來的思維習慣就傾向於探究事物的內在規律性,喜歡用明確的方式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清晰的認識。這種思維習慣表現在審美上就是對稱、均衡和秩序,而對稱、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簡單的數和幾何關係來確定的。“決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須用數學的方法把它制訂成永恆的、穩定的規則”,是西方造園藝術的最高審美標準。

  中西方古典園林審美特徵差異的根源

  中西方園林在起源上有著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為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審美特徵的不同發展趨向。

  中國園林起源於公元11世紀的“苑囿”,所謂“苑囿”,就是“築垣以設境界而於其中飼養禽獸”的場所,供人類進行狩獵、通神、求仙、生產等活動,後逐步轉化為遊憩、觀賞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更注重於對自然的山林川澤等生態環境的保護,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導致了人們對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園林以自然為審美物件,從而明確了園林的風景式發展方向,形成了中國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整體佈局。它還常與詩、畫等相結合,楹聯碑刻、雕樑畫棟,給人以情景交融、遐想無窮之趣。中國園林的特點是將山、水、植物、建築用繪畫的法則進行設計佈局,給人以含蓄典雅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自然相處的關係。

  西方園林起源於“菜圃”或“藥圃”。為了農事的便利,將一塊長方形平地劃成若干方格,將蔬菜、藥草等整整齊齊地種植於這些格子形的畦裡,並在此基礎上植上灌木或綠籬,這就是西方園林的雛形。受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人們本能地將人與自然區別開來,他們喜歡一些具體的事實,並將所見所聞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達出來。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思想是最大的優點,智慧就在於說出真理,並且按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這一思想逐步發展,形成了西方注重個性,提倡人的尊嚴,強調人的價值的觀念,從而導致了西方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必須要使人臨駕於自然之上,體現在園林設計方面時就表現為以規則式為主體,用規則的幾何形狀表現人工的自然,中軸對稱,整齊劃一。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噴泉等構景要素按建築的法則來設計安排,顯示出園林整體的人工圖案美,從而表現出人對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關係,其特點是氣勢磅礴、色彩絢麗、圖案精美、空間開朗,給人以巨集偉華麗的藝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