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溝通中應用心理學

  關於自己

  扳機與自卑

  人存在扳機。比如不能聽到、看到、提到某個字眼、片段或人。一廂情願也好,被迫無奈也好,人非聖賢,心裡總會存在一些“惦記”過不去。這些過不去的東西,正是自己的小自卑。比如:

  1.生理、安全、錢

  2.學歷、歸屬、感情、尊重

  3.知識、美學、自我實現

  擔心害怕的東西,恰恰代表自己對此的欠缺與渴望。我們可以這樣:

  認識扳機 → 承認扳機 → 對自己好點

  對自己好,意味著強化自戀的部分,弱化自卑的部分。弱化不代表沒有,而是自知。如果渴望的動作具有可行性,能爭取得到,那就不要縱容自己的惰性和軟弱。

  自戀與自尊

  人對自我的關注度無窮無盡,健康的自戀是自尊的基礎。

  人可以躲進***不管是自主還是不自主***自己的“小匣子”裡無限快樂,或者抑鬱難過。開心和不開心,都和任何人沒關係,具體說就是,剛剛觸發情緒的那一瞬,完全來自小我。

  自戀是一種本能,而自尊是技能。

  關於對事情的溝通

  突然就誤解了

  個性與多樣化來自成長環境、教育和閱歷。多樣能擦出思維的火花,也可能導致低效甚至負面的溝通。不同的人對故事的理解千差萬別,即便在一句話上,都有可能因為斷句、語調、表情造成各種各樣的誤會。況且,與人溝通“事”,不可能不帶“情”。“事情”總是一塊出現的,拆不散。

  兩個人進行溝通,需要各自往前一步,才能將兩個事情說到一塊兒。往前,比如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前因後果,比如儘量避免引起歧義的字眼。且不說跨行業,就一個圈子***專業、公司、專案組***裡看,詞彙的意思也可能天上地下。打比方:

  會員。集團的使用者/集團的特權使用者

  非誠勿擾。電影/電視節目

  還有常見的詞彙:

  小姐。姑娘/女士/陪聊/ 妓女

  九點鐘。上午9點/晚上9點

  “想太多”

  誤會在還沒有成為“誤會”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當一個人想太多時,或許是突然情緒不好,或許是觸動到扳機,人會發神經般地把一件事情不斷放大,上升到一個遠遠偏離本意的高度。比如,主管說: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我們來模擬發神經的過程: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那還怎麼能做大事?

  既然做不了大事,那就沒有培養的價值

  說明沒有進取心

  以後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小事做不好

  先留著打雜好了,做完了藉口辭退

  這個公司做不好,別的公司肯定也做不好

  失業,家庭也會破滅

  人生沒有意義了

  ……

  短短不到1分鐘,思維層級跳躍,完成了天翻地覆的“昇華”,卻純粹是自己的碎碎念。唸叨一下發洩也行,如果當真,或者醒悟不過來,那就悲劇了。——很可能主管只是想表達,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我給你升職,怎麼服眾呢。

  關於人際關係

  廢話不廢

  毫無例外,人偏向相信自己熟悉的人。如果一個陌生人,不論是從馬路走來,還是在網路上突然塞你一封私信,向你噓寒問暖,你鐵定會詫異地認為他是個瘋子。不同關係程度的人之間,交流的層級也不一樣。這不是做作,而是取決於雙方建立的信任度。

  “廢話”,比如寒暄,比如八卦,都能自然地增加彼此的瞭解,為信任加分。前提是兩個人都感覺良好,而不是應酬。廢話作為描述的補充成分,也能減小歧義的可能性。

  分享與程度

  與他人分享,有下面幾個級別:

  寒暄

  所知

  所思

  所感

  所是

  寒暄就是打個照面,說聲“嘿,你也在啊”。人都是相互的,我目中有人,他也會這樣對我。寒暄是最淺層次的,還談不上分享。

  所知,就是確鑿存在的,誰都知道。比如明天天氣會轉涼,比如這個程式的快捷鍵是什麼。所思,即思考層面了。思考是獨有的,往往也是理性的。所感,便是感觸了。這已經到了分享的最高境界,因為感性的東西,尤其是不快和難過,都包含不堪、“示弱”甚至是“把柄”的成分,我們常常覺得這個“見不得光”。如果雙方溝通到這個層面上,能站在對方的角度,還願意出謀劃策,那麼這樣的溝通再成功不過了。

  所是,也即我是怎樣的一個人。趨向接近完完全全展現自己的本性,從外到內,從兒時到現在。願意分享“所是”的人,要麼是至親,要麼是知己。

  真心地去溝通,不求一定要達到怎樣的高度。人之間總是有差異的,有的人沒招惹,興許你看著就噁心和反感;有的人,不開口都喜歡得不得了。感性的東西最自然,理性的最真實。

  關於溝通

  語言

  向他人表達問候與關心,正確的“語言”因人而異:

  正面的話

  禮物

  服務

  時間

  肢體接觸

  並不是所有人都聽甜言蜜語這一套,或許在家裡打掃一次衛生他就服服帖帖了。有的人什麼都不需要,只想擁有你單獨和他在一起的時光。

  溝通方式

  溝通出現失誤,弱者無法採取正面還擊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進行被動攻擊。所謂被動,即非蓄意發起。比如就是遲到,就是做不好。發起被動攻擊,雙方都很難受;既是弱者的無奈之舉***可能他都沒意識到***,也是被攻擊者的失敗。

  在溝通的環節中,人們大致分為:

  討好型 – 害怕衝突的情緒

  指責型 – 對別人期待

  打岔型 – 害怕緊張的局面

  超理智型 – 迴避和壓抑情緒

  一致型 – 複雜問題簡單化,同時溫和地堅持

  在不同的場合倚重不同的型號。顧客至上,他指責,我討好。老闆雖是王法,沒事打個岔。

  超理智型雖然給出瞭解決方案,但沒有照顧到對方的情緒,可能在親友間得不償失;卻是做決策時的苦口良藥。一致型儘管完美,但也容易扣上“好好先生”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