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心理學畢業論文

  當前的應用心理學是心理學眾多的分支中的一個,其中也是作為在實踐應用中操作性最強的一個。對於各種社會上出現的心理問題作出的心理問題研究也是最多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應用心理學應對採訪物件不合作的技巧》

  【摘 要】隨著新聞採訪活動的普遍,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到新聞事件中來,採訪過程中遭拒絕情況非常常見,嚴重打擊了新聞採訪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分析採訪物件不合作的原因,應用心理學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是每個新聞記者都應該學習和思考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心理學的有效應用;貼近採訪物件的心靈;增強人文關懷意識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從業人員,就必須具有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的勇氣,找到採訪遭拒的正確應對措施,從而順利完成自己的採訪任務。想要找到遭拒的應對措施,首先就需要對遭拒的原因進行了解。

  淺析新聞採訪中遭拒的原因:

  一、有媒體的原因也有記者自身的原因

  1.記者自身原因。以前吃過媒體的虧,有一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情緒,也許媒體曾經的報道中,無意中對被採訪者造成了傷害,導致被採訪者產生排斥的情緒,懷疑記者不能夠客觀準確地進行報道。有一些被採訪者本身對媒體記者有著不良印象,這主要是因為有一部分記者拿著手中的監督權,進行一系列的違法違規操作,從而得到其本身不應該得到的利益,因此社會上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形象,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讓社會大眾對記者的監督能力以及價值認同產生了嚴重的懷疑,從而拒絕接受採訪。

  2.記者在進行採訪的時候,由於其本身素質不高,或者是準備不當,時常會遇到遭拒情況。曾經有一個記者去採訪農業技術員,但是記者對其研究領域相關知識一無所知,在採訪過程中,農業技術員向記者說了幾個水稻常見病的問題,但是記者根本無話可接,採訪也就無法深入進行,最終採訪草草結束。這明顯就是因為準備不足,導致採訪遭拒。在採訪中記者經常會涉及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很難一下在短暫的採訪時間內做到了如指掌,因此事先要做好準備採訪的案頭工作,做到有備而來,被採訪者會覺得受到重視,也願意和記者配合。

  3.記者的態度不好。有些記者在採訪的時候盛氣凌人、咄咄逼人,很容易導致被採訪者出現反感情緒,最後的結果通常都是記者難以下臺,另外就是準備不充分的問題。

  4.記者提問方式不當。人們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不斷增強,採訪中有些記者在無意間觸犯了採訪物件的合法權益,這是受訪者所不能接受的。新聞採訪觸犯他人的權益不僅表現在對他人隱私權、肖像權方面的觸犯,還涉及國家祕密、商業祕密等方面,這個時候新聞記者要改正自己在採訪中的不當行為。記者應該學會如何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在法制允許的範圍內活動。

  二、採訪物件原因

  在採訪過程中,往往也會因為採訪物件本身的一些問題,而拒絕採訪。

  1.社會心理因素造成被採訪者不願意接受記者採訪的原因最為複雜。每一個不同身份、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職業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經歷和個性特徵,拒絕的理由也是非常個性化的,因此採訪的關鍵在於耐心。

  2.硬性的採訪限制。一些重大的或者突發的新聞事件的報道中,一些單位或者宣傳部門會為採訪設定很多限制。諸如採訪口徑、報道內容等,導致採訪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或者中途夭折。這是新聞報道中非常普遍的現象,也是採訪中最大的“攔路虎”。這些限制和規定都是記者難以改變的。面對這種情況,記者只能見機行事各顯神通。

  3.被採訪者對記者採訪的目的不明確,不明白記者的採訪意圖,為了謹慎起見,有所保留地提供資訊或者說些敷衍的話語。

  4.記者的話題可能會傷害自身或者團體的利益,產生警覺。例如被採訪人感到回答此問容易涉及行業祕密、行業內幕等等。還有就是在進行反面報道的時候,記者往往需要對社會的陰暗面進行揭露,採訪過程中難免會觸及到有關人員的利益,因此所遇到的採訪遭拒情況也就隨之增多。

  5.被採訪者對事實情況認知把握不準,把握不了報道後會產生什麼結果,為謹慎起見推遲接受採訪或者乾脆拒絕。

  6.一些人士或者領導幹部為了避嫌或者不想受關注及其他原因,對記者表示不想接受採訪。

  三、應用心理學應對新聞採訪遭拒的措施

  面對以上新聞採訪遭拒的原因,無論哪種原因都直接影響了新聞採訪的順利進行,關鍵是找到開啟的鑰匙。分析了以上原因可以統一分成可控原因和不可控原因,一個好新聞的產生,新聞採訪工作是基礎,新聞採訪的得與失,也就直接影響到新聞後續報道的開展,對新聞報道的成與敗有著密切聯絡,因此在新聞採訪過程中,必須排除萬難,對新聞採訪過程中遭拒絕的現象,進行良好的應對,從而找到新聞採訪的突破口。

  1.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讓採訪物件意識到接受採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將記者的“我要採訪”,轉變成被採訪者的“我要接受採訪”,化被動為主動,具體方法就是激將法。提出具有刺激性的問題,調動被採訪者受訪問的慾望。比如闢謠、指責等言論,記者可以暗示對方如何借鑑媒體澄清事實,激勵受訪者想說話,這也是新聞心理學的有效應用。

  2.選擇合適的採訪方式。首先在面對不願接受採訪物件的時候,記者可以採用正面引導的方式,對其態度進行改變,可以清楚地將自己採訪的意圖和採訪的重要性進行詳細的講解,並始終保持溫和的態度和端莊的舉止,切勿急躁、肆意妄為,大部分被採訪人態度均會有所改變的。

  其次在採訪過程中,在需要對被採訪者的涉及害觸的時候,最好讓採訪物件自己心甘情願地開口講。在採訪過程中,記者一定要對被採訪者的心理變化進行詳細的觀察,並根據其變化做好各項準備,找到被採訪者的防守薄弱點,然後全力以赴,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後在實施正面採訪確實無法行得通的時候,對採訪物件周圍的一些知情人入手,間接地對其相關情況做了解,最後完成採訪任務。在採訪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採訪物件以“沒什麼好說的”、“這是應該的”等等一些語言搪塞的情況,致使採訪不到任何有價值的資訊,這個時候可以轉變為採訪相關人,對其相關情況進行了解。

  3.增強記者的人文關懷意識。記者對一些遭受挫折的人進行採訪的時候,往往會因為觸及到被採訪者的心靈傷痛,而導致遭拒情況的出現。那麼記者也需要增強自身的人文關懷意識,每一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權利,任何一個記者也不能夠對被採訪者肆意傷害,杜絕出現“撕開傷疤看流血”、“往傷口上撒鹽”等採訪的出現。作為一個優秀的記者,首先要學會尊重他人,就像尊重自己的朋友一樣,這樣才能夠讓被採訪者真正地開啟心扉,同時也有助於記者完成採訪任務。例如:一位記者,採訪一位在救火中失去戰友的消防隊員,由於戰友情深沒說幾句戰友就聲音哽咽地說不出話來,因此不願多談。隨之採訪記者就和其聊起了“家常”,就像是朋友一樣聊天,談起戰友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最終終於打開了戰士的心理防備,進而侃侃而談,把犧牲戰士日常的表現很鮮活地講訴給了大家聽,最終記者非常漂亮地完成了這次採訪任務。

  4.增強臨場發揮的能力,讓現場採訪能夠更靈活更貼近採訪物件的心靈。不可能每一次採訪都是採訪物件和記者的配合一氣呵成,比如在一些曝光類的新聞,被採訪者都不願意配合採訪,想從採訪物件那裡得到一些需要的內容很困難,需要記者動腦筋隨機應變地採取不同的策略。對於不願意接受採訪又恰好新聞內容必須有這麼一個關鍵性的任務表態時,不要急於一下子讓對方談到不想說的敏感話題,一味地追問只會讓對方的警惕性更高,最後對一切話題都避而不答,往往此問題一下就問到底了,最後造成沒有挽回餘地要好得多。“繞著圈子跑”式的採訪提問往往能派上用場,迂迴戰術,讓對方慢慢轉變態度。採訪中也時常遇到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採訪物件,讓對方一下子把意思表達到點子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記者最好以啟發式提問為主,不要讓對方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5.調整自己的情緒分析原因,在遇到拒絕之後,不要垂頭喪氣,保持清醒的頭腦分析原因,要以誠懇打動人,不要硬性糾纏,以免發生不愉快,另謀其他方法。

  6.提高記者本身的素質,做好新聞採訪準備工作。一個好記者,不但需要具備一定的新聞知識,同時還需要具備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心理學知識。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則更有助於新聞採訪工作的順利進行。新聞採訪就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交談藝術,並且這種藝術具有一定的變化性、多元性,因此在採訪過程中,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摸清採訪物件的興趣以及脾氣,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採取不同的交談方式。另外記者在採訪之前,也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根據採訪物件的實際工作和新聞需求,制定相應的新聞採訪重點,以防出現採訪問題和實際情況不相符的情況,從而導致採訪遭拒。

  綜上所述,記者新聞採訪遭拒原因很多,在遭受採訪物件拒絕的時候,記者首先應該對其原因進行反思和總結,以此找到其相應的應對措施,同時也需要對其成因不斷進行總結,以便在之後的採訪中,對其不良影響因素進行最大化的消除,促進新聞採訪任務的順利完成。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