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道德論文

  藝術道德是指藝術工作者對社會和藝術欣賞者所承擔的義務、職責以及在藝術實踐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作為道德教育基礎的藝術教育

  摘要:沒有真的認識和美的體驗,任何善的觀念都不能恰當地建立起來,沒有生動、真切、感人至深的感性領悟與參照,任何真理也都會失去光彩,成為空洞的說教,任何價值觀和倫理學命題也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任何道德教育都會喪失生命力、流於形式。

  關鍵詞:道德教育,藝術教育藝術課程

  早在240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康德就講過:“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於原則之上,這些原則越是普遍,則它們也就越崇高和越高貴,這些原則不是思辨的規律而是一種感覺的意識,它就活在每個人的胸中,而且他擴張到遠遠超出了同情和殷勤的特殊基礎之外。我相信,如果我說:它就是對人性之美和價值的感覺,那麼我就概括了它的全部,前者乃是普遍友好的基礎;後者則是普遍敬意的基礎。”康德是把美提高到人類思想史上前所未有高度並作為善的基礎的第一位西方哲人。。在康德看來,美和善是相互統一的,最高的美必然導致最高的善。一個人只有從感覺上了解了善的偉大原則之後,才能產生出真正的德行。那麼,藝術教育究竟能從哪些方面和能通過哪些途徑影響道德觀念、情感和行為呢?本文擬就以上問題展開一些初步的探討,誠望海內同行不吝賜教。

  一、真、善、美構築的精神世界和藝術教育的基礎地位

  以真、善、美劃分人類精神的不同領域和價值追求,是古典哲學和古代思想家的基本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經典作家的論述中真、善、美不是平行的概念,其中善是最高的、處於統御地位的目標,求真、求美最終是為了實現道德的昇華,人生的充實與完滿。

  蘇格拉底講:“知識就是德行。”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還不再於認識大千世界、認識自己,而是使人的行為合乎道德規範,使品格純潔而高尚。蘇格拉底本人就既是一位道德哲學的思想家,也是一位道德哲學的實踐者,他直到生命終結的最後一刻,還在和朋友們討論著什麼是真正的正義。

  中國古代思想家向來把倫理道德看成是終級的精神追求。“格物致知”只是手段,詩、書、禮、樂都是為“明明德”服務的;“文以載道”,文是道的載體;“詩言志”,詩的主要功能是諷諫詠懷;樂是禮的一部分,禮是道的體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根本要義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政治哲學是從倫理綱常生髮出來的,真,以及美,都是統一在善的原則之下的。

  將真、善、美統一起來,以綜合的眼光審視人類精神,無疑是一種全面、深刻、科學的世界觀。人的心理過程,從大的方面看可以區分為意識過程和意向過程。意識過程包括收集、處理、整合資訊等諸環節,形成了人們對世界及自我的認識和體驗;意向過程以意識過程為基礎,包括了心理動力學的趨向,包括在意識過程的支援下設計行為方式和計劃,包括將行為結果反饋給意識過程並調整目標,作出進一步反應等環節。意識過程和意向過程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也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統一的過程。通過自覺和主動的探究與體驗,事物的規律和感性特徵呈現給我們。它們是價值的載體,是將一切美好的願望、理想、行為準則表達出來的媒介。沒有真的認識和美的體驗,任何善的觀念都不能恰當地建立起來,沒有生動、真切、感人至深的感性領悟與參照,任何真理也都會失去光彩,成為空洞的說教,任何價值觀和倫理學命題也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任何道德教育都會喪失生命力、流於形式。

  二、藝術教育的功能和由此產生的道德教育的途徑

  1. 藝術教育的些功能。一般地講,藝術教育對人的影響也可以歸結如下:

  1***藝術教育可以給人生存的本領。人類在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基本問題”,如推斷與計算、表達與交流、感知與體驗等等——對這些問題的系統的追問與總結形成了諸如哲學、邏輯、數學、語言、藝術等學問。一個人在其一生當中,可能極少會碰到解決“人類基因組”這樣的高度專業和特殊的問題,但他極有可能每天都要進行推斷、表達、體驗;另一方面,恰恰是對“基本問題”的解決構成了對解決諸如“人類基因組”等特殊問題的基礎,因此藝術和語言、數學、哲學、邏輯一樣,具有基礎的文化教育的性質,具有工具課程的性質。藝術是個體生活、工作、學習必不可少的條件。藝術給與人的,不是可有可無的消遣,實在是生存必須的本領。

  2***藝術教育可以給人文明感。藝術是種文化。文化是人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層次水平和方式。。擁有文化,就傾向於採用經過千百萬年實踐選擇出來的具有前沿性質的人道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沒有文化,就傾向於採取原始的、本能的方式方法。在我們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藝術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藝術教育的作用就是給出一個前進的出發點,一個建設性的平臺。

  3***藝術教育可以使人有品味。通過訓練感官和塑造行為模式,具有藝術能力的人更敏銳、更敏感,有能力和習慣於發現和體驗事物的異常微妙之處,迅速形成直覺判斷,產生奇異的聯想和有價值的思維創新,厭惡平庸。藝術能力是種特殊的智慧,有自己獨特的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辦法,並且能通過獨特的符號系統表達出來,達到對事物的理解、把握並預見其未來。

  2. 藝術教育能夠為道德教育提供的途徑。從藝術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係來說,藝術教育能夠為道德教育提供以下三種有效途徑:

  1***呈現途徑:呈現一切美好的事物,呈現道德觀念的感性形態,呈現倫理命題,呈現道德事件,呈現無法言表的內心衝突——通過鮮明、生動的形象,使人領悟事件的道德含義,體驗美好的情感,提供模仿的行為正規化。

  2***表現途徑:20世紀以來道德哲學最重要的進步就是,“哲學家們越來越多地擺脫了那種企圖給人們道德指導的嘗試,對道德判斷本身的性質作出一種批判性的評價”,認為“善”、“惡”等倫理學的核心概念是不可能被精確定義的。誠如穆爾所言:“我認為‘善’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正向‘黃色’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一樣;因此正如你無論如何無法向一個不知道‘黃色’的人解釋什麼是‘黃色’一樣,你也無法解釋什麼是‘善’。“善”是一種特定的、直覺的概念,不可能僅僅根據事實加以研究。因此,道德是直覺的行為的文化。這種文化旨在說明,哪些行為無助於價值觀的實現,哪些行為則相反。只有通過藝術的表現,道德實踐才能完整、生動、鮮明、準確地被刻畫出來。藝術是傳達道德的最佳形式。

  3***行為途徑:道德行為的養成在全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道德教育是否有效要從道德行為以及表現在行為中的道德意志、道德品質去評價;另一方面,機械的決定論認為有什麼樣的道德意識就會產生什麼樣道德行為,被事實證明是不全面的、不正確的。行為養成有自己特殊的過程與方式。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行為本身必須有魅力。道理很簡單,人們是因為美好而熱愛,因為熱愛而推崇,因為推崇而將其作為行為的典範與評價的標準。一種行為方式,哪怕它體現了最高的善,如果不能首先讓人們去熱愛它,它也不會成為人人效法的榜樣。

  具有藝術特徵的行為是充滿精神愉悅的美好的行為,道德行為也可以體現出藝術性。具有藝術特徵的道德行為,不僅是有創造性的,有活力的行為,而且也是能夠完美表現道德意識的行為方式,應當成為學校道德教育課程的核心內容。

  參考文獻

  1 康德. 論優美感和崇高感. 何兆武譯. 商務印書館,2001

  2 路德·賓克萊. 二十世紀倫理學. 孫彤,孫南樺譯.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篇2

  淺談道德與藝術的格調

  摘 要: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禁慾式的”宗教藝術,繪畫一度淪為了宗教寓意的說教式的解說圖,也出現過希臘哲人所提出的藝術模仿論和再現論,而以野獸派最為明顯的標誌,此後藝術家以其真實的脈搏跳動表達著他們真實的藝術情感,使藝術不再是宗教的工具,不再是自然的模仿,真正的源於自然,而超越自然了。卡西爾在其《人論》有過這樣的論述:“我們在藝術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種單純的或單一的情感性質,而是生命本身的動態過程,是在相反的兩極——歡樂與悲傷、希望與恐懼、狂喜與絕望之間的持續擺動過程。使我們的情感賦有審美形式,也就是把它們變為自由而積極的狀態”。[1]

  關鍵詞:道德;藝術

  真實的情感是對藝術形式形而上的補充,只有在畫筆,顏料,畫布,畫紙這些物質的東西里面,在藝術家用筆,用色,用墨的行動裡面,加之以情感,這時候藝術才真正成為藝術了,藝術品也真正地成為藝術品了。可見,藝術是情感的客觀化和外化,情感就是藝術的內在生命和靈魂。宗白華曾說過:“ 藝術家以心靈對映永珍,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2]

  真是美的基礎,是美所必然具備的品格。長久以來人們看一件藝術品總是先關注它講了什麼內容,而作品的價值就僅僅表現在了它是否真實地記錄了現實生活的場景。而我認為新標準下的真實絕不是這麼簡單,藝術不是一種實用的圖示,示意給人們一個故事,一個生活片段或是簡單的形象,而是具備使人的心靈發生轉變的品格的獨立的存在。野獸派的意圖就是表現自己的情感,他們以其誇張的色彩和造型打破了人們常規的認識,他們的展覽給當時的美術界投去了一顆***,議論如潮,批評四起。但是,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長河中他們充當了具有真知灼見的審美開拓者,在新的審美領域拓展了深度和廣度,並一直影響著以後繪畫的發展和對藝術之真的探尋。

  歷史上一切有著輝煌價值的藝術作品都有著它自身真實的發生,真摯的情感和真理的精神。無論是夏加爾《生日》所描繪的溫馨浪漫還是蒙克《吶喊》所表現的悲傷和恐懼,無論是馬蒂斯《舞蹈》中歡樂安逸的時光,還是莫迪裡阿尼筆下人物法國式的優雅,無一不是藝術家用靈魂追求真理,使真摯情感得以昇華的過程。馬蒂斯晚年致力於剪紙藝術,他在談到他的剪紙時曾深切的認同中國“與樹齊長”的文化理念,並說他在剪一隻小鸚鵡時自己也變成了那隻小鸚鵡。馬蒂斯晚年的表白一樣說明了藝術大師都有一顆永不泯滅的追求純真與至美的心。

  所以,對一個藝術家來說,真實的繪畫不是講故事,也不是闡述觀點,因為藝術家不是作家也不是政治家,批評家。真實的繪畫是藝術家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從而產生的感染心靈、淨化靈魂的獨立的實體。人們常讚美生活,謳歌生命,而藝術就是藝術家對生活生命體驗的真實再現,是對生命的美好意義的探索和表現,所以,一個藝術家的使命也是神聖的,他所表達的首先是真實的感受,真誠的情感。現在有些畫畫的人,一味認為畫什麼能引起別人的注意就畫什麼,或者是追風的看某個成名的畫家畫什麼自己就畫什麼,這顯然是不忠於自己內心情感的,是不真實的,這違背了藝術規律,很難創作出好的作品來。反之,一個畫家,立足於生命的客觀存在的感受,感情。尊重客觀規律,使藝術之來源為生活,才能進一步創造出高於生活的優秀的藝術作品來。

  “人品即畫品”是中國繪畫理論中一個重要美學概念。中國美學認為“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要求學習繪畫的人先樹立高尚的道德品格,做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在我國的古代,“善”是衡量人品的主要標準,而“美”是衡量畫品的衡量標準,所以提倡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畫品,又要重視人品,就是追求藝術品“善美”的藝術格調。

  在西方繪畫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由野獸派繪畫開始,西方藝術不再追求自然的真實,而是追求了一種接近東方繪畫語言的言簡意賅的表現方式。我們從馬蒂斯的畫中看到了西方化了的寫意的表現手法,也從羅丹素描中看到了“逸筆草草”的審美特徵。逐漸相像的表現手法背後的精神主旨也是類似的,就是造福於人類的精神世界。在野獸派以後的西方繪畫中,繪畫的意義從表象向內在深化,審美的標準也自然要求符合人內在的精神需求。馬克思認為,藝術有著審美價值的同時,也同樣有著道德教育的意義。這個理論和張彥遠的:“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的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藝術家作為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的作品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於人類的精神文明的發展,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高尚善美的精神品格,成了藝術家不容推卸的責任。同時,繪畫是人的內在素養的外化,也要求通過繪畫本身來提高人的內在素養,兩者相輔相承,共同提高。

  因此,縱觀歷史上凡是格調高尚的作品往往都受到人們的推崇,具有高尚情操的藝術家都受到世人的敬重。而格調猥瑣低俗的藝術作品,向來被歷史的潮流所淹沒。畢加索震撼畫壇的《格爾尼卡》,把戰爭所帶來的痛苦描繪的淋漓盡致,表現出義憤填膺的愛國熱情和追求和平的精神。1937年德國法西斯瘋狂的轟炸了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整個城市在短短時間內被夷為平地,憤怒的畢加索以立體主義的手法,幾個星期內迅速地完成了這幅鉅作。畢加索借這幅作品對法西斯的獸行進行譴責和抗議,表現了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強烈的正義感和歷史使命感。

  畫面用黑白灰的色調,描繪了一個絕望和悲慘的世界,這裡猶如黑夜,只有痛哭、淚水、無望和死亡。畫面中,悲傷的母親在哀嚎,受傷的人們在痛苦的掙扎,牛和馬也躲不過轟炸帶來的傷害,瀕死長嘶,痛不欲生。到處一幅生靈塗炭的景象。畫家以這種方式折射出他對人類苦難的強烈悲憫,對法西斯暴行的強烈憤懣和對和平的無限嚮往。列賓的《伏爾加縴夫》以狹長的畫幅描繪了一列做苦役般的縴夫。在荒蕪的沙灘上,衣衫襤褸的縴夫拉著貨船艱難的向前行走著,在烈日的炙烤下,他們筋疲力盡,舉步維艱。他們的破爛的衣著,憔悴的面容,無可奈何的愁苦神情都顯示著他們所面臨的艱苦的生活境況。全畫氣氛悲傷慘淡,充滿了現實主義的悲劇效果。俄國著名的評論家斯塔索夫對這幅畫及其作者給予了這樣評價:“列賓是同果戈理一樣的現實主義者,而且也同他一樣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們無可比擬的勇敢……一頭扎進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傷心的現實的最深處……”[3]列賓表現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對農民備受壓迫深切同情,意在喚起人民的覺悟和反思。

  他的憂國憂民的高尚品格和他的畫作一樣受到世人的崇敬和讚美。   一個脫俗的,不為外在功利所左右的人的胸襟開闊,氣質不俗,他觀察世界的視角和獲得感受也必然更加深刻,敏感和與眾不同。一個終日裡醉心於勾心鬥角,陰謀上位的人;一個以謀求功名利祿為最終目的的人;一個把繪畫當成個人爭取名利手段的人,不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而他們所有的這些活動對於藝術都是無補於事的。對於這個問題,雕塑大師羅丹的一段話更加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他說:“……和他們爭名逐利,你們將和他們同樣浪費時間,就是說,耗盡你們的一生——那就再不剩一分鐘的時間給你們去做一個藝術家了。”[4]另外,在他的遺囑中對後世的藝術家也有類似的警示:“你們不要浪費時間,在交際場中或政治圈子裡去拉關係。你們會看到許多同行,勾心鬥角,謀求富貴——這些不是真正的藝術家;雖然其中不乏聰明的人。”潘天壽在他的《聽天閣畫談隨筆》中同樣提到:“須有高尚之品德、巨集遠之抱負、超越之識見、厚重淵博之學問,廣闊深入生活,然後能登峰造極。”[5]

  也可以說道德是藝術的真理的表現,是關於“真”的另一個分支。“美”的範疇是由“真善”中而來。心靈美往往影響著藝術美,現實生活中湧現的美好事物只有經過藝術家心靈的折射和艱苦的藝術創作過程才能產生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象。藝術是痛苦的吶喊,正義的呼喚和勇氣的錘鍊,是一項與崇高的道德緊密結合的事業。藝術創作又是一項需要吃苦耐勞,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一絲不苟的事業。那些辛勤勞動的藝術家們為藝術無私地奉獻著他們青春和力量。對於藝術家來說,藝術絕不是一個興趣愛好,更不是一個閒暇時的娛樂。我們知道的大畫家,無一不是一生勤勤懇懇的創作,甚至藝術創作伴隨到他們生命的最後一刻。馬蒂斯是一位異常勤奮的藝術家,他七十一歲時,疾病纏身,在病床上依然堅持進行藝術探索,並創作出色彩斑斕的剪紙藝術。他一生辛勤創作,最終以極其輝煌的成就屹立在世界藝術的頂峰。雷諾阿晚年手臂患上風溼,他將畫筆綁在手上堅持作畫。夏加爾年逾七十接下了用彩繪玻璃裝飾梅茲大教堂的工作,給人們帶來了藝術世界裡新的喜悅。

  吳冠中先生在談到作畫風格的問題時說:“風格之形成絕非出於做作,是長期實踐中忠實於自己感受的自然結果。風格是可貴的,但它往往使作者成為榮譽的囚犯……”[6]這裡,他所指的榮譽的囚犯,也說明了一些畫家為了榮譽和利益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和人類最真實美好的感情,一味地想出位的利益主義傾向。他顯然不贊成這種做法,提出了:“忠實於自己的感受”的忠告。

  可見,作為一個藝術家,既需要精湛的繪畫技術,更需要高尚的人格。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心智的結晶,藝術家的思想道德和藝術修養水平直接影響著藝術品的藝術價值。

  註釋:

  [1]、《人論》卡西爾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年版。

  [2]、《宗白華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頁。

  [3]、 《往事如煙:列賓回憶錄》列賓著? 孫歧譯,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428頁。

  [4]、 《羅丹藝術論》法.奧古斯特.羅丹 沈寶基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版,第49頁。

  [5]、《從畫者的角度思考繪畫》,《中國油畫》,2009年第02期。

  [6]、 《繪畫的形式美》,吳冠中著,《吳冠中畫韻美文》,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頁。

  參考文獻:

  1、何振志,《藝術,迷人的領域》,知識出版社,1986年版

  2、 ***英***貢布里希著 範景中譯,《藝術的故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11月1日版

  3、陳世寧,《西方美術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吳冠中,《吳冠中畫韻美文》,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 列賓著? 孫歧譯,《往事如煙:列賓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

  6、 ***法***奧古斯特·羅丹著,傅雷譯,《羅丹藝術論》,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

  7、康德,《判斷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 何政廣編著,《野獸派迴歸寫實畫家德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1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