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節目主持人播述式語言表達的應用

  如何讓廣播電視新聞節目貼近生活、貼近受眾,如何使新聞節目主持人語言表達更加鮮活、生動,感染和引導受眾,成為各地廣電媒體和新聞節目主持人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播述:新聞節目主持人語言表達的突破

  新聞節目能否得到受眾的接受和喜愛,除了對節目內容和形態的要求之外,節目主持人對新聞資訊的解讀技巧和表達樣式同樣重要。尤其是廣播節目主持人,無法用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去輔助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語言運用要求更為靈活自如、積極主動,應克服固定腔調以彌補表達單一的弱勢。

  數字技術在廣電媒體中的廣泛應用,使得新聞節目從內容、形式到播出手段、傳播物件,呈現出分工細化、形式多樣的特徵,比如主持人新聞事件的故事化展現、懸念性推進。這些催生了新聞節目主持人語言表達樣式的創新,單一的語言表達樣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不斷創新的節目內容和形式,不能滿足主體意識日漸覺醒的受眾。傳播環境的變化和公眾主體意識的張揚,要求新聞節目主持人轉變傳統的表述形式。一種和受眾聊天式的語言表述樣式——播述,在各地出現。

  播述,不是簡單的播報和講述的拼加,而是吸收了播報式的新鮮感,講述式的豐富變化,是對傳統語言樣式的融會貫通。

  播述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中國之聲”的新聞評論節目《老樑說天下》。2009年4月25日播出的節目內容是評說熱播電視劇《潛伏》。主持人樑巨集達以播述的語言樣式,先從朋友一個疑問開始了當天的節目。他說:“朋友問我,電視劇《潛伏》怎麼就像講的是我們身邊的事,就跟發生在自己辦公室一模一樣呢?”接下來講到電視劇的現實意義,兩句“潛規則”的評述,又講到了“人性的弱點”,可謂是講故事,舉事例,借古喻今,借事說事。“端午節大膽評屈原”、“滿文軍***”等公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和時事話題,主持人老樑採用的都是播述式的語言表達樣式。

  中央電視臺《馬斌讀報》也是播述式語言表達樣式的典型,2011年2月播出的一期節目中,主持人以播述的方式解讀當天報刊上的新鮮資訊。

  “金融危機何時見底?恐怕100個經濟學家會有101種預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總有一些跡象可以當作預測的依據。2月13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也被記者問到了這個問題,說吳老您給預測一下吧。吳老向來是個爽快人,直接說:‘沒法預測’。別失望,他還說,最近各地不少企業開始補給庫存以及近期股市的好轉,都是經濟可能復甦的訊號。吳老話音未落,您猜怎麼著?股市當天再次大漲。上證綜指成功站上2300點,滬深兩市有差不多70只個股漲停。牛年股市真的牛起來了?”

  這條新聞開口就給人一種新鮮感。接下來,經濟學專家吳敬璉爽快地說出“沒法預測”,受眾驚愕之餘,別急,給出“經濟可能復甦的訊號”,先“說”,“吳老話音未落,您猜怎麼著”,接著就“表”,“股市當天再次大漲”,受眾不禁喜上眉梢。最後的“牛年股市真的牛起來了?”一句簡捷的反問,讓受眾的心收緊的同時,也引導受眾理性思考問題。這條新聞,主持人以播述的形式緊緊地抓住了受眾,縮短了與受眾的距離,達到了預想的傳播效果。宣讀、播報、談話三種方式都難以達到這樣新鮮、生動、極富交流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