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誦讀手抄報

  讀書如蜜蜂採花,思考如蜜蜂釀蜜,只有既採又釀,才能得到香甜的“知識蜂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1:

  古詩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

  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樑代,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範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

  因此,樑、陳以後,“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佔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了一個專題名稱。

  古體詩,別稱古風,《詩經》中有十五國風,後人引申把詩歌也稱為“風”。

  圖一

  圖二

  2: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一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後,由於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一種處於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比較嚴格的規定。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最早見於<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亡失主名的無言詩彙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後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它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就古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它被稱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並不過分的。詩史上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五言古詩之權輿的評論例如,明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碎足並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陸時庸則雲“***十九首***謂之風餘,謂之詩母”。 《之一•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