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國偉大的什麼詩人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有詩聖之稱,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人杜甫簡介

  杜甫,字子美,是中國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與李白合稱“大李杜”。

  杜甫出生北方大士族,家境優越,因此生活比較富足,自幼很頑皮,但也非常好學,七歲的時候就能作詩。公元731年,杜甫十九歲,出遊郇瑕,次年又漫遊吳越。數年後回到故鄉參加“鄉貢”,後又到了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但最終都沒有考上。

  杜甫在洛陽的時候與李白相遇,二人相見恨晚,一起度過了一段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的日子,分別後回到了長安。杜甫一生心繫祖國,憂國憂民,但隨著唐玄宗統治越來越腐敗,而他的仕途也一直不順,使得生活逐漸陷入貧困之中,他的小兒子是被餓死的。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更是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與李白一樣,杜甫的一生坎坷曲折,幼時雖生活富庶,但中晚年窮困潦倒,他心懷天下,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仕途不順。正是因為這些經歷,所以才令杜甫寫下了許多傳頌千古的名篇。與李白的浪漫主義不同,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風沉鬱頓挫,詩詞風格多樣,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鉅變,反應了社會矛盾與百姓疾苦,對中國的詩歌有著非常深遠的發展。

  公元778年,杜甫思鄉心切,想要乘舟回鄉,但一路顛簸異常,最終在由潭州往岳陽的小舟上去世,終年五十九歲。

  杜甫的父親是誰

  杜甫的父親為杜閒,其父曾任兗州司馬,是為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兒子,而正如杜閒的名字,一個“閒”字好似概括了他的一生,有著如此出名的父親和兒子,杜閒越顯的默默無聞,無所作為,歷史資料關於他的記載也是少之又少。

  杜閒於公元682年出生,為杜審言的幼子,在他35歲的時候為郾城尉,後得以提升在公元732年的時候任職為奉天令,在五年後便遷徙至京兆杜陵,時任兗州司馬。

  杜閒在他28歲的時候與原配妻子崔氏結婚,兩年後便共有一子為杜甫,杜甫也是杜閒的長子,但可惜的是生下杜甫不久,崔氏便病逝。遂杜閒復娶二室盧氏,杜甫好似對繼母並沒有感情,他的成長過程中扮演母親角色的是他的姑姑,並非盧氏,遂在其詩歌中鮮提及繼母盧氏。

  杜閒在公元741年便病逝,享年59歲,這可以說是杜甫人生中的一個重大打擊,此時的杜甫身懷抱負,為國效命的熱血期望,而在沒有經濟支助下,杜甫很難在維持家人溫飽的情況下去實現偉大抱負。

  此前家中的經濟來源均是由杜甫父親杜閒來把持,杜閒為官雖小,但卻有穩定的俸祿,生活雖不富裕但也不算拮据,而杜閒一去世,作為長子的杜甫便成為家中支柱,但作為文弱書生的杜甫卻難以承擔如此重擔。

  杜甫寫王昭君的詩

  杜甫遊歷眾古蹟,抒懷自己的情懷,為古代的名士、英雄等人物寫下五首詠懷詩,其中《詠懷古蹟五首·其三》是杜甫讚歎王昭君的七言律詩,順便以此抒發自己不得志的抱負。

  引原詩: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從一開始便點出昭君出生的村莊,當時詩人所在之處並不能看到昭君的家鄉,他以他的想象力造就了這雄壯之景,一個“赴”字突顯山與山之間的雄壯。昭君出塞和親,因此永垂青史,詩人認為這是種悲壯之情,具陽剛之氣,便以浩勢形容其家鄉。

  第二句,詩人以“去”和“獨留”直接將昭君出塞的人生講述出來,由生到死,離開皇宮,遠離家鄉,最後不過只留形單影隻的青冢。傳說到了冬天,只有昭君墳旁長滿青草,其餘地皆荒涼。

  第三句詩人則交代昭君在漢室內為何不被寵幸,既是傾城美人,最後卻遠嫁塞外,是因為昭君得罪了當時的畫師,於是其畫像很醜不被元帝喜愛,故與元帝一直不得見。且昭君欲回中原不得,現如今能回來的也就只有她的亡魂了。詩人藉此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之情。

  第四句,表達的是昭君的哀怨,這琵琶曲承載的是其哀怨之情和思念故鄉的愁緒,當時詩人也身在異鄉,當時的境況和昭君是那樣相似,因此以昭君之怨寄託自己的惆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