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鴿傳書的歷史介紹

  飛鴿傳書是一款面向企業辦公的即時通訊軟體,基於TCP/IP模式。 企業員工可在企業內部或外部通過飛鴿傳書進行通訊,支援訊息傳送,檔案傳輸,語音視訊等。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就是古人之間聯絡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古人所用的飛鴿傳書是,例如我跟你是朋友,我跟你當然住在同一個地方,後來我要去別的地方了,我就帶著家鄉的鴿子離鄉背井,有天我有事情要聯絡你,我就把字條放在鴿子腳上一種專門放信的東西的裡面,再把鴿子放出去,鴿子就會飛到家鄉去,你就會發現那隻鴿子和我的信,雁子也是,她們都是利用鳥類的習性。

  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勢。但要成為一隻信鴿,主要還在於訓練。飼養信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放翔、競賽與使用。要想獲取理想的信鴿,除了精心選育良種與科學飼養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訓練的基本原理是根據信鴿的生物學特徵及生理特點和“條件反射”原理。訓練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鍛鍊、提高鴿子的素質,發揮其固有的生物學特徵與特長,從而具備完成各種通訊和競翔任務的基本要素及條件。訓練的基本內容一般包括:基本訓練、放翔訓練、競翔訓練、適應訓練和運用訓練。訓練原則上應從幼鴿抓起,由簡到繁、由近到遠、由白天到夜間、由基礎訓練到專業訓練,總之由易到難進行。下面就訓練的基本內容分類詳述。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就開始用鴿子傳遞書信了。我國也是養鴿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隋唐時期,在我國南方廣州等地,已開始用鴿子通訊,飛鴿速度快,準確性高,方便了古代人民的資訊傳遞,為了便利人民的利益。

  飛鴿傳書是一款面向企業辦公的即時通訊軟體,基於TCP/IP模式。 企業員工可在企業內部或外部通過飛鴿傳書進行通訊,支援訊息傳送,檔案傳輸,語音視訊等。為企業提供安全,穩定的即時通訊解決方案。開發於90年代。該軟體風靡一時,成為檔案傳輸的代名詞。在古代又叫飛鴿傳書,他的速度很快,比馬兒要快很多,所以效率在古代算是數一數二高的了!這就是飛鴿傳書的意思。

  歷史典故一

  25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馴養信鴿。在西夏與北宋的戰爭中,西夏軍隊利用信鴿做軍事通訊。

  南宋初,大將曲端的軍隊中也使用信鴿傳達訊息召集軍隊。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

  歷史典故二

  另一種更為人所知所喜歡的是民間流傳的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前者是對國的忠心,後者是對感情的忠貞,這兩種故事的流傳,讓“鴻雁”成為古代通訊的使者,也讓這兩個故事本身成為一段千古佳話。

  歷史典故三

  傳說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所圍時,就是以信鴿傳書,引來援兵脫險的。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資訊。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只參加,賽距約400華里。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訊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何以“鴻雁”代稱書信和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于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這就是“鴻雁傳書”的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