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古代歷史上湘西趕屍事件

  趕屍是中國湘西地區的一種運送在他鄉死去的本地人遺體回鄉的技法,也稱移靈,俗稱吆死人,下面是由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歷史上湘西趕屍事件資料,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趕屍是湘西地區苗族的民俗,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屍人”的傳聞,即趕屍人利用“祕術”,將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帶回家鄉,讓他們入土為安。

  湘西趕屍的傳說,與苗族是分不開的。相傳數千年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軍在黃河邊與敵軍作戰。戰事結束後,部隊需要撤往後方,在抬走所有傷員後,戰場上留下了不少戰死的士兵屍體。蚩尤不忍將同胞屍首拋之荒野,但要將全部屍首抬走則人手不夠,因此央求隨軍的軍師讓戰死者回歸故里。

  軍師心生一計,讓蚩尤手持符節在前引路,自己施法讓戰場的屍體全都站起來,跟在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回到了家鄉。這就是趕屍的最早傳說。

  趕屍傳說原本只流傳在湘黔一帶,後來漸漸為外人所知。近年來,隨著盜墓類小說的流行,趕屍也成為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話題,趕屍的一些禁忌和規矩廣泛傳播開來。

  難道趕屍僵真的能把屍體趕回來嗎?其實所謂“趕屍”,不過就是“背屍”而已。趕屍匠將屍體分屍,只留頭和四肢,身軀埋掉***減輕重量***,然後在殘肢上噴特製藥水,防止屍體的殘肢腐爛。一個人背上殘肢,套在既長且大的黑袍裡,頭戴大草帽,將整個頭部覆蓋無餘,連面部的輪廓也難叫人看得清楚。另一個人扮成“趕屍術士”在前面扔黃紙,搖鈴鐺,給背屍人指引方向。兩人還故意造出恐怖氣氛使人不敢與之接近。

  或許運屍的主要工具是竹子。運屍匠用竹子穿過死者大袖壽衣的腋下,將數具屍體排在一起,前後兩名運屍匠便可抬竹子運屍。屍體的雙臂被綁在竹子上,大袖使得竹子可以被遮住;而竹子的韌性使得前進時會上下晃動,帶動屍體同樣上下晃動,遠觀便有如屍體蹦跳狀前進了。

  起源

  神話起源

  說起趕屍的起源,民間有書記載道: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語:公公***蚩尤率帶兵在黃河邊與敵對陣廝殺,直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後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後,阿普蚩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我們不能丟下戰死在這裡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迴歸故里如何?”阿普軍師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在前面引路,我在後面督催。”

  於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一陣默唸咒語、禱告神靈後,對著那些屍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父母依閭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魄爾魂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這便是趕屍的最早版本。

  刑罰起源

  清朝有“秋決”的慣例,各州府縣衙門每年秋分時節都會奉刑部的批文處決死牢中的死囚。本地的死囚處決後自有其家屬收屍埋葬,而欲將被處決的客籍死囚則需搬運回故里,通常一具屍首需要請四人抬運,花費較大,而請老司趕屍返鄉則相對費用少,並且可以保證中途不腐不臭,因為被抬之屍一天以後就可能腐爛。

  一般臨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親屬和同鄉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會湊一些銀子給他們請來的老司***慣例是各著青衣和紅衣的兩位***,買好一應物品。行刑當天,二位老司及助手以及幫忙的人都要在法場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

  一等到監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老司即行法事唸咒語,助手幫忙將被斬的客籍死囚身首縫合在一起,在由青衣老司將辰砂***最好的硃砂***置於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板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再用五色布條綁緊。相傳,此七處是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後,還要將一些硃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緊。相傳,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將其留在死者體內。

  最後,還要在死者頸項上敷滿辰砂並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紮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斗笠***封面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老司念畢咒語,大喝一聲“起!”客籍死屍便會應聲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