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不招降張遼

  在白門樓的時候,劉備為什麼選擇不招降張遼?這其中有什麼緣由?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

  三國武將中,與關羽關係比較好的魏國名將,就是張遼和徐晃。尤其是張遼,和關羽還有淵源。當呂布白門樓被絞死的時候,張遼曾經大罵曹操,曹操要殺張遼,玄德攀住臂膊,雲長跪於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雲長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操擲劍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乃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遼感其意,遂降。後來我們知道,張遼對曹操貢獻很大,尤其是威震逍遙津,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

  那麼劉備既然知道張遼是一個有忠義的人物,而且武藝高強,有勇有謀,為何不自己留著用。也就是劉備為何不留著自己用?

  其一,劉備與張遼沒有機會單獨見面。此時劉備在曹操處,一舉一動都要受到曹操的監督,拿下徐州之後,呂布的兵馬都要受到曹操節制。劉備沒機會也不可能與呂布手下的們見面,對於被俘的呂布舊將,要麼受死,要麼投降,別無他途。

  其二,劉備此時沒有和曹操撕破臉,曹操現在是大漢丞相,又是漢獻帝身邊的紅人,把張遼推薦給曹操,間接地是為朝廷效力。曹操此時待劉備情如兄弟,又殺了呂布,除了劉備的心頭大患,作為回報,當然要把張遼這樣的人物獻給曹操。

  其三,能夠讓張遼活命的只有曹操,曹操是攻打徐州的總指揮,他想要張遼的命,誰也管不著。情急之下,救命要緊。張遼素懷忠義之心,劉備與關羽不想讓張遼受戮,自然要把張遼交給曹操,希望曹操放他一馬。

  其四,張遼罵曹操,這讓曹操很佩服他的勇氣。呂布曾經很牛氣,虎牢關迎戰三英,結果被曹操捉住,奴顏婢膝,甚至讓劉備說情,張遼卻破口大罵:“呂布匹夫!死就死唄,有什麼怕的!”曹操覺得這個人面熟,張遼說:“濮陽城中曾經相遇,怎麼忘記了?”操笑曰:“你原來也記得!”遼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什麼?”遼曰:“可惜當天的火不大,沒有燒死你這國賊!”操大怒道:“你是我手下敗將,怎麼還敢侮辱我!”拔出劍來,要親自殺死張遼。張遼一點也不害怕,伸出脖子在那裡等著。曹操是一個很奇怪的人,搖尾乞憐的呂布他不喜歡,偏偏對張遼罵罵咧咧的張遼情有獨鍾,在劉備關羽的勸說下,親自為張遼解開繩索,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穿上,張遼很感激,就歸順了曹操。

  因此,雖然張遼與劉備手下關羽相互欣賞英雄相惜,但是沒有在一起的時間。張遼投降曹操之後,曹操對張遼很關愛,因此張遼再也無跳槽的念頭。張遼雖然沒有投降劉備,但對關羽仍是心懷愧疚,因此多次周旋關羽,第一次是劉備兵敗徐州,關羽被圍土山,幸得張遼多次周旋,關羽才得以保全自己及其二位嫂嫂的性命。第二次是過五關斬六將時,如若不是文遠多次求情、並及時護送通關文書,關羽和二位嫂嫂及其百餘隨從不可能全身而退。

  張遼的簡介: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他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為曹魏的“五子良將”。昔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及呂布敗亡,歸曹操。張遼隨曹操四處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之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斬烏丸單于蹋頓於柳城,又討平梅成、陳蘭爭賊寇。曹操赤壁敗退,獨任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成功擊退孫權十萬大軍,張遼一戰威震江東。黃初三年,張遼病篤,卒於江都,諡剛侯。卒年五十四歲。

  張遼以武力過人被召為從事。昔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及呂布敗亡,歸曹操。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遼隨曹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斬烏丸單于蹋頓於白狼山,又討平梅成、陳蘭等賊寇。曹操赤壁敗退,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御孫權。後孫權引軍入寇,張遼率隊迎擊,以八百之眾襲孫權先鋒,挫其銳氣,後孫權軍感染瘟疫,敵軍十萬退卻,張遼觀察後令軍斷橋,追擊,差點活捉孫權,威震敵國,名揚天下,拜為徵東。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名嚇之,孩童即無再啼。

  曹丕踐祚,仍令張遼守禦孫權。黃初二年,張遼屯雍丘,染病。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黃初三年,張遼不負眾望,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張遼病篤,病逝於江都,諡剛侯。卒年五十四歲。

  張遼的軍事表現受歷代所尊崇。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張遼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魏徵東晉陽侯張遼"。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張遼。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遼亦位列其中。另外,日本俗語中有所謂"遼來來***遼來々***"一語,正是來自張遼止啼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