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書法家于濤書法

  于濤先生生於1936年5月,辭世於1999年9月,其生前為遼寧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大連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大連書畫院副院長。于濤畢生研習筆墨,其筆下人物高古、景物雅緻,其畫中墨色清新、線條遒勁,頗具文人書卷之氣。並與於植元、於培智共同博得大連書畫界“三於”的美譽。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憶于濤先生的往事

  宮本朋

  我們大連書畫界的人士都知道,“大連三於”中於植元和于濤的關係最好,可是他們的藝術卻是各具千秋。

  大約是2003年,我去大連古今畫廊參觀學習於濤先生的遺畫。

  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曾是大連書畫界著名的“三於”之一的已故書畫家于濤先生的20多幅書畫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

  於老的女兒於汶向我們說:“她這次借藝博會之機搞這個展覽,一是為紀念父親過世三週年,再者也是為了父親的一個心願。 于濤先生生前是國家一級美術師、大連市政協委員、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他的書畫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碑林收藏,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海部俊樹,新加坡前李光耀,韓國前總統金泳三等都收藏有於先生的作品。三年前,于濤先生因患癌症不幸去世,臨終前,他告訴我,此生一大遺憾就是沒能和我一起搞一次父女書畫聯展。在父親逝世三週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前,我拿出了父親的24幅字畫及父親生前與自己合作的6幅作品、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寫給於濤先生的對聯“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及自己近年來的作品,參加了這次展覽。” 於汶表示,父親雖走了,但自己一定要把他未完的事做下去。她要在幾年內,建一個大連最好的精品畫廊。

  當 于濤先生出版了隸書《三國演義卷首詞》字帖,公開發行了《于濤書畫集》。我所知道于濤在困境中那種不曾灰心喪志、自暴自棄的拼搏奮進精神。不如此,便沒有今天的成就。正如在《前言》和《後記》中所說:他自幼家貧,無力升學深造。少年時期便參加工作。他生性愛好書畫,便利用業餘時間拜師求友,進學習班和業餘藝術學校,得到提高,並較早有作品發表。然而誰曾料到在剛剛嶄露頭角之際,便迎來了1957年那場風暴。本來工作和生活擔子已夠沉重的這個青年人,加上這個巨大的壓力,其痛苦和困難便可想而知。然而於濤沒有消沉自餒,而是在擔起新的艱鉅任務的同時,依然不曾放棄他對書法和繪畫的刻苦鑽研。及至粉碎“四人幫”之後于濤多年的藝術積累終於得到了一展才能的廣闊天地,這才有今天的一切。他自己在《後記》裡引用了老子“自勝者強”的箴言,說明他不斷戰勝自己,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于濤是既寫字又作畫的書畫家。但在參加專項性的活動中,他很少能把書畫作品同時展示給大家。因此,人們見仁見智,或以為他是畫家,或以為他是書家,很少知道他是二者兼能的書畫家。正如他自己在《後記》裡所說:“少年時代家貧輟學,很早就擔起工作和生活的擔子。但熱愛書畫之心使我幾乎佔去了大部分的休息時間,而且二者是同步進行的。但不同階段發表作品和參加活動的側重面,由於歷史的原因不可能完全一致,這往往會造成誤解。參加繪畫活動和發表繪畫作品集中在某一階段,人們便以為我是從事繪畫創作的;反之,書法作品發表較多或參加此類活動頻繁時,人們又會以為我是從事書法創作的。只有一向瞭解我較為全面的人,才不單從書法或繪畫一個方面去認識和評價我。儘管我的書法和繪畫水平都不高,但我從事學習和創作的實際狀況確實如此。”

  在這裡,他是以樸實而謙虛的態度述說了自己學習書畫的艱難歷程的。這使我們進一步增強了對他的理解。唯其如此,他的作品集才是書畫合集,而且限於客觀條件,使他不得不把作品的數量極力壓縮,形成現在的樣子。如果有條件的話,他不妨書畫分開,各出專集,數量增多了,反映其質量的條件也隨之增強。然而,現在卻只能如此。這有待於將來。但也應該承認,這本書畫集面世之後,至少樂意減少單從書法或只從國畫一個方面去理解或評價他的藝術成就。

  在說到他的創作時,不可避免地要想到多年來他對開展書畫活動所做的努力。更不會忘記從粉碎“四人幫”後書法家組織建立時他的作用。先是借調到文聯後來是正式調入協助籌建書法學會、書法研究會直到後來的書法家協會,不論舉辦展覽、下工廠、到農村、去部隊或開展救災、義捐,他不僅積極參與,而且大多是主辦者。從他在書協做幾十年專職祕書長便可證明。因此,從作品集來看,他是書家、畫家,是一位作者;但從他參加書畫活動的勞績看,他又是一位辛勤勞動的書畫工作者。人們在讀他的作品集的同時,應會記起他在國內、國外參與書畫活動和得獎次數之多這些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