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陵寢簡介

  在歷代帝王的心目中,陵寢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聖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陵寢,是封建社會家天下的產物,是封建帝王及其後妃們死後安葬的閟宮。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一向宣揚“聖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們認為,山陵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為了保護陵寢安全,建圍牆,樹界樁,開火道,懸禁牌,再加上封建統治者的故弄玄虛,堪輿家們的大肆渲染,皇家陵園被罩上了神祕的光環。明清陵寢儘管已開放多年,仍然帶有濃重的神祕色彩,存在著許多難解之謎。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從清太宗皇太極建立清***1636年***,到1911年滅亡,歷275年。先後開闢了三處皇家陵園,即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12座、皇后陵7座、妃園寢10座。在陵區外圍還建有王爺、公主、大臣、保姆等等大量陪葬墓。這些皇家陵園,規模巨集大,體系完備,富麗堂皇,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從陵寢的營建、帝后妃的葬禮中,我們可以透視到當時的宮廷鬥爭、財政狀況、官員升遷、宮闈祕事、典章制度、喪葬禮儀、建築規制的一些側面。因此,陵寢不僅是清宮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清史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

  清朝關外三陵

  關外指的是山海關以外。關外清陵具體指今遼寧省新賓縣的永陵、瀋陽市東郊的褔陵、瀋陽市北郊的昭陵以及遼陽市東郊的東京陵。前三陵稱“盛京三陵”,也稱“關外三陵”、“盛京祖陵”、“清初三陵”。

  關外陵寢埋葬的都是清入關以前的皇帝及其後妃,其中有的是被追尊的帝、後。在這些陵寢旁也建有許多陪葬墓。由於都是始建於入關之前,年代較早,所以頗具特色,對於研究清初歷史彌足珍貴。

  清永陵:始建於155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永陵。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貼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臨追封猛哥貼木爾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九次來永陵謁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大典。

  清褔陵: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竣工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陵內葬有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后葉赫那拉氏。此陵面傍渾河,背依天柱山,水繞山環,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佈局雖與昭陵如出一轍,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兩大特點。

  清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於順治八年***1651年***,後經康熙、嘉慶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規模。陵內葬有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牆***圍牆***,極似一座小城。

  清東京陵: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於後金天命九年***1624年***將其祖父、弟、子等十餘人的陵墓由赫圖阿拉遷至東京城東北4華里的陽魯山上,成為後金祖陵,故稱"東京陵"。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復將努爾哈赤祖父輩的陵墓遷回故土赫圖阿拉永陵。東京陵現存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庶母弟穆爾哈齊及其子達爾差等人的四座陵園。96-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繚牆、山門、碑亭等建築。碑亭儲存完好,建於舒爾哈齊墓前,是四券單簷歇山式建築,內有彩繪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莊達爾漢巴圖魯親王碑》,用漢、滿兩種文字刊刻,字跡清晰,雕刻精美。東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業遼瀋期間一度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權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朝清東陵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鎮以西的昌瑞山一帶,西與天津市的薊縣為鄰,北與承德地區的興隆縣接壤。清東陵是清王朝在關內營建的第一座皇家陵園,也是清王朝三大陵園中最大的一座。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巨集的清東陵。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於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級級旅遊景區。

  清東陵自1661年開始營建,歷時247年才告結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即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東陵兩座,妃園寢五座,即景陵皇貴妃園寢、景陵妃園寢、裕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惠陵妃園寢,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清朝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這裡北依峰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裡“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緒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別為孝聖憲皇后的泰東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靜成皇后的慕東陵,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巨集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的人還:

1.清朝被盜的皇陵有哪些

2.墓葬基礎知識

3.百家講壇:不堪回首的嘉慶陵寢大案

4.世界上最大的古墓

5.被盜的清東陵寶物去哪了

6.百家講壇:外儉內奢的道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