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目錄序介紹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

  劉向所定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後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

  戰國策目錄序部分文言文內容:

  敘曰: 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 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後,謀詐用,而仁義之 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

  夫孔、 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後世之所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戰國策目錄序譯文:

  劉向編定的《戰國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有十一篇缺失了。我走訪了士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這部書,並且修正了其中的錯誤,對不可考據的文章發起了疑問,這樣以後《戰國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敘曰: 劉向給此書作序,說周的祖先,明確了教化,修整了 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後來,謀劃欺詐的作用,仁義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現了大亂,這個說法是很正確的。到後來說此書是由於戰國的謀士,審度當時的君王能辦到的,不得不這樣;就可以稱為被流俗所迷惑,而不執著自己的學說了。

  孔孟所處的時代,離西周初年已經幾百年,文王武王用過的法令制度已經散失,原先傳承的風俗薪火已經熄滅很久了;這二人竟特別闡發先王的治國體系,告訴我們***仁義***是不可變更的,哪裡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後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過是要根據他們遇到的時代特點以及與以前不同的情形,來制定當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違背先王的旨意罷了。

  二帝三王的統治,他們的變化固然很大,他們的方法自然不一樣,但是他們治理天下的願望,處理事務的主次、始終、先後關係的方法,不曾有什麼不同啊。孔孟的學術門徑就是這樣。法令是用來適應變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來建立國家的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這是不可改變的真理。所以孔孟捍衛這個,那裡是喜歡發表不同的見解呢?只是不肯無原則的附和,取悅他人罷了。可以說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並且確信相信自己判斷的人。

  戰國的遊說之士卻不這樣。不懂得王道可信,卻樂於說其易合。其用心措意苟且為權時之計,不作長久打算。因而討論欺詐的好處,而對弊端避諱不談;強調戰爭的好處而不談論其中的憂患。一個接一個得聽言行事者,並非沒有益處但比不上帶來的害處;得到的比不上失去的。像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這樣的謀士,因此而喪生,而諸侯和秦國因為施行了他們的政策而遭遇滅國之災。多麼明顯,這是世界的一大禍害呀。但是俗世仍然沒有醒悟過來。只有遵循先王正確的法度,積極適應時代,做出改變,雖然法度不同,但是檢查不出瑕疵,實行起來也沒有弊端。所以古代的聖賢,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想法。

  有人問:“戰國遊士之說會損害正道,應該棄絕,那麼這本書不銷燬,也是可以的嗎?”回答說:“德才兼備之人禁絕戰國遊士之說是通過向天下人解釋明白這些理論,使當代世人明白,那些說法是不可行的,然後就能禁絕邪說、達到思想劃一的目的了;使後世的人明白戰國遊士之說是行不通的,然後就能消戒邪說,達到明世的效果,哪裡需要把書籍毀滅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難以實行,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所以孟子的書中,有講到神農的理論和墨子的理論,但都是批判的話語。就這本書而言,上承《春秋》,下達楚漢之間,二百四十五年之間的行事都記載在上面,萬萬不可以廢除。”

  這本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八篇,現在還有十篇。

  延伸閱讀: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 撫州市西***。生於1019年八月二十五日***9月30日***,死於1083年四月十一日***4月30日*** 曾致堯之孫, 曾易佔之子。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 南豐七曾”*** 曾鞏、 曾肇、曾布、 曾紆、 曾紘、 曾協、 曾敦***。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嘉祐二年***1057***進士。歷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 曾鞏出自 歐陽修門下,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而後文的古文創作主張,而且比歐陽修更著重於道。因此, 曾鞏的散文在 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較少的一家。但 曾文長於議論,他的政論文,語言質樸,立論精闢,說理曲折盡意。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 紆徐委備,近似 歐陽修文。記敘文亦常多議論,如《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都於記敘中縱談古今。曾鞏亦能詩,今存詩400餘首,以 七絕成就較高,但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視。著作今傳《元豐類稿》50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