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成語故事

  引導幼兒接觸成語、熟悉成語,既能使他們體驗到成語故事的樂趣,又能使他們開闊視野,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之乎者也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準備拓展外城。

  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彆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 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

  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   後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裡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