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武術的中線理論與流動性

  近年來,武水的實戰性備受爭議。現在我們傳承的武水是否還具有格鬥的本質。本文以詠春拳等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拳種,從拳理、技水特點、街鬥適用性等方面,結合國外現代格鬥技的發展變化,試來論證武術的中線理論與流動性對現代格鬥所做出的貢獻。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中線理論

  何為中線?

  所謂中線理論,分為兩點。

  其一為人體中線。武術搏擊或者街頭防衛中,對手的攻擊目標很多都集中在人體的中心線,所以中線的防守在很多武術體系中都作為核心技術來教授。

  其二為攻擊路線。按照幾何學的定理,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為直線距離。也就星說,攻擊對手最快最有效的攻擊距離即直線攻擊,而攻擊對手最有效的區域為對方中線,最有效的攻擊距離為直線距離。故以最短的直線進攻對手的中線,構成了武術中中線理論的核心,反之亦然。

  詠春拳

  詠春拳作為中國近代一門優秀武技,傳承至今。期間,葉問之徒黃淳樑代師授藝李小龍,而後李小龍在詠春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獨立武道體系“截拳道”,並在世界範圍內宣傳,而後逐漸使詠春拳在世界上名聲大噪,並得到認可。而詠春拳的核心理論即為中線理論。

  作為任何一門武技的起源,特別是時間跨度比較久遠的武術起源,其實一直會有各種爭議。而為了此門拳術的有利發展以及當時的社會政治等各種因素,所以很多武術的起源又帶有各種誇張、神祕甚至傳說色彩。其實詠春亦是如此,但目前大多為人認可的詠春起源為詠春拳為女子所創。那麼我們以此來解構一下詠春拳理的核心所在。女性從生理學角度較男性來的弱小,體能也相對較差,故不適合洪拳一類大開大合,硬守長攻的武術;並且在當時清朝的社會制度下,女性舉止需要優雅,也不適合長橋大馬的武術,故詠春拳構架小巧,動作緊緻。

  再者,武術最初就是與自然搏鬥的產物,所以在之前的封建社會時代,拳術的創造也是以保家衛國,或者街頭防衛為目的。在當時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的時候,民間專業從事格鬥行業的並不多,那麼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沒有經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本能反應一般為呼吸急促,瞳孔放大。不可能快速擺出類似現代武技的側身格鬥架,再隨之反擊。故詠春格鬥架為正身架構。按照現代資料統計,街頭的格鬥中80%以上的打擊手段依靠拳擊,以身體上下半身作空間分割,拳擊的攻擊範圍主要集中在上半身,而結合中線理論,無疑頭部至胸部位置為首選打擊目標。而我們知道,不論從生理學、社會學及倫理學角度,女性胸部的保護都具有特殊意義。於是詠春拳中的“守中、歸中”理論就明顯的提現在詠春格鬥架構裡了。女性較男性嬌小,但也更具靈活性,故詠春的攻防都是快速的貼身短打和短橋窄馬的防守。至此,我們可以看出,詠春拳拳理是以中線理論為基礎,又適合了女性,乃至亞洲人不佔優勢的體型,並在街頭實戰中進行可實施的科學攻防的武術理論。那麼在拳理上具有科學性的詠春中線理論是否具有可實施性和廣泛的認可度呢?下面我們結合目前世界比較流行的一些格鬥技來做—下比較。

  和道會空手道

  和道會是空手道四大流派之一,該流派出現了許多空手道格鬥比賽冠軍,是極少數在格鬥中能體現流派特徵的空手道。

  和道會空手道最有效的打擊之一為快速的直線打擊。而和道會的格鬥架部分放棄了側身格鬥架的姿勢,而採用相對正身的格鬥架構,因此和道會空手道的格鬥姿勢像拉一張弓一樣,前後手在一條直線上,後手護住胃部,前手置於下顎處,從而實現“守中”效果。

  截拳道

  截拳道為著名的武術家及動作電影演員李小龍所創。以詠春拳為基礎,結合了菲律賓刀棍術,拳擊,柔道等國外格鬥技而創造的一門獨立武學。

  李小龍的早期武學主要以詠春為基礎,而後結合其他武學,從而有所改變,其一就是把詠春的正身架構改為了側身架構。由於其習練過詠春,故更知中線理論的重要,所以其理論核心就是把自己側對對手,從而隱藏自己的中線,而前手距離對方最近,速度最快,同時完成了保護自己的作用,因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攻擊的面,而是把自己變成了一條直線面對對手,這條直線上所擁有的是更快的攻擊武器——即前拳前腳,80%的攻擊由前手和前腳完成,從而體現了一個完美的攻防架構,即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其應用還是中線理論的體現。

  “以攻代守,攻防同時”,從而引出了一個話題,即中線理論在實戰中如何體現自己的價值。

  能量守恆定律

  即熱力學第一定律星指在一個封閉***孤立***系統的總能量保持不變。其中總能量一般說來已不再只是動能與勢能之和,而是靜止能量***固有能量***、動能、勢能三者的總量。

  人體體能有限,特別面對突發狀況,我們的緊張會消耗更多的能量。在Crossfit等有效的,職業性的體能訓練出現前,武術家是如何實現在體能有限的情況下,達到更有效的打擊效果呢。詠春拳中有“攤打”,“連消帶打”的概念。在“守中”的同時,以身體為軸承,轉動一個小的角度,以攤手架開對方的攻擊,使其攻擊偏離預定路線,並致對方暴露自己的中線,另一手同時攻擊。而由於詠春採用貼身短打,按照力量公式:重量***密度***×速度=力量表現。在我們人體的體重不變的情況下,速度越快,力量越大。而貼身短打恰恰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快收快打實現速度的最大話,並且詠春採用日字衝拳,並不在最後一刻轉拳發力。按照質量守恆定律,這些都很好的避免了無謂的能量流失,從而在體型,力量不佔優的情況下,提高了獲勝的機率。

  馬加術

  馬加術,全稱克拉夫馬加。早先是以色列軍方研發的格鬥技。後在世界範圍內推廣,然後在各種武術流派的不斷補充完善後,成為了現今的馬加術,被SWAT,香港飛虎隊等軍警部門所接納,其民用版本主要教授平民街頭抗暴訓練。

  馬加術的格鬥架採用側身格鬥架,規避了自己的中線;其前手拳採用和詠春拳相同的日字衝拳,而不是拳擊中的平拳,由於馬加術民用版的受眾主要是沒有武術經驗的人,所以可以看做其目的為中線理論及能量守恆的運用,並且這樣更簡單易學。

  菲律賓刀棍術

  菲律賓刀棍術興起於菲律賓群島,在常年的部落戰爭,以及後來對抗西班牙入侵者中逐步演變發展而來的以武器術為主,兼具徒手技術的格鬥技。是經受過戰爭檢驗的街頭格鬥技。

  由於菲律賓武術以武器格鬥為特色,棍術尤為出名。在其格鬥架構中,即以前手持棍架於自身中線作為防禦,此為“守中”運用。

  李小龍的截拳道經歷了三個階段——振藩國術、振藩截拳道及截拳道。在其完善和發展自己的截拳道體系中期,開始引入和借鑑了菲律賓武術大師丹.依魯山度的武道技藝。之後由於李小龍忙於自己的電影事業,依魯山度大師代替李小龍傳授武術。所以很多人誤以為依魯山度學習了李小龍的詠春拳,並加入其菲律賓武術體系。其實是李小龍吸收了菲律賓武術的精華,並由此發展了自己的武術和理念。當然之後依魯山度大師是專門研習過詠春拳的。但是由此引發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誤解,只是因為李小龍比較有名麼?答案顯然不是,而是因為各種格鬥技流派都有某些共同的認識和相通性。那為什麼又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從而發展出了各種不同風格的武學流派?這是因為藉由當時不同的社會背景,地域差異而形成的不同的武術技理認知。由此,進入了武術的下一個階段:武術的流動性。

  武術的流動性

  指的是在原始攻防技術的基礎上,甶於認知、地域、社會環境因素等條件的差異,演變出不同的技術效果和武術理論,從而形成不同的武學認識和武術體系。

  來看一下詠春,在詠春拳中,有一種技術叫“耕攔手”,是一種較高階的技術手法。格鬥中的情況是瞬息萬變的,在無法判斷對手的攻擊線路的一些情況下,可以用耕攔手實現立體空間的同時防守。由此演變的技術可以實施連消帶打,攻防同時。但是這個技術並不是詠春特有,在其他很多武術中都有類似的技術動作,例如洪拳。

  洪拳

  洪拳乃嶺南五拳十三家中的五拳之首。流傳民間數百年,能人輩出,因時事及個人需求,從而使此門拳術發展成為更嚴謹精煉的武學,並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

  洪拳中有很多類似詠春耕攔手的技術,但是洪拳屬於大開大合,長橋硬馬的武術,如此截然不同的武學風格,還是會有相通的武術技理。但在洪拳中,很多地體現在虎爪的運用上,這便是不同的武術理念而形成的技術理解的差異化,這邊是武術流動性的體現。而洪拳的一些格鬥動作,在馬加術中也看得到,不同理解下的運用。馬加術興起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以色列,這兩門武術的時間跨度和空間跨度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差異化發展

  區別於“趨同化”發展和“同質化”發展。武術中的差異化發展即武術的流動性的現實表現,基由不同的認知,加以不同地域的變化,形成具有主體特色的不同武術流派與體系。

  再來看一下菲律賓刀棍術,以單棍一側攻擊為例,用棍正十字防守阻擊。然後可以實施內側的直接打擊***圖一,圖二所示***,或者選擇外側的控制打擊技術***圖一,圖三所示***。這些取決於當時不同的情況而定。不同的武術流派還會教授逆十字防守,這便是不同認知的產物。

  錫萊武術

  錫萊武術是源自於馬來半島及印度尼西亞的一種武術。由於當地的社會生產力等相對落後,所以街頭的暴力事件也時有發生,在此基礎上演化而來的格鬥技是具有相當的實用性的。

  錫萊武術中有很近似詠春的木人樁訓練,但技術招式卻又很大變化。錫菜武術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對手是如何發動攻擊,其防守方式往往是相同的一個動作。如:前手直拳截擊,後手同時拍防。由於前手直拳等於把對手的攻擊路線直接阻擊在自身的中線之外,後手拍防更起到雙保險的作用,此即為中線理論,並且以直拳攻擊替代被動防守,達到連消帶打的目的***圖四所示***。而此後的反擊技術可謂是五花八門,可以是內圍的直接打擊技術;也可使用外側的關節技;亦或是下盤的腿部攻擊。這些都由當時的特定狀況以及對手的微變化而改變***圖五至圖八所示***。

  錫萊武術另一特點是利用“紗籠”進行格鬥。紗籠是東南亞特有的一種服飾,男士女士都會穿著,圍在下身當做裙子;同時亦可斜挎在身上,當做包袋放置物品。但就是此種日常物品,在錫萊武術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且逐漸演變成錫萊武術的流派特色之一。錫萊武術家通常會把虎爪隱藏在紗籠中,必要時進行隱蔽

  攻擊。錫菜武術很多徒手的內圍纏鬥技術,都可用“紗籠技術”替代。紗籠同時可以替代繩子、鎖鏈等完成軟兵器的勘技與絞技等。與日本的捕繩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錫萊武術是中線理論及武術流動性完美結合的一個案例。像水一樣,裝入任何容器都會變成不同的形狀,但水卻還是水,一點沒變。

  下面,看一下武神館忍術宗家初見良昭的研討會。

  武神館忍術

  忍術是源自於日本戰國時代,忍者為當時的幕府將軍等進行情報刺探,暗殺等活動,是一門極具殺傷力又非常隱祕的古武術。由於歷史變遷,忍者退出了歷史舞臺,忍術也瀕臨失傳。初見良昭傳承了高鬆壽嗣等人的忍者武學,為戶隱流忍法體術、玉虎流骨指術、九鬼神傳流八法祕劍術、虎倒流骨法術、神傳不動流打拳體術、高木楊心流柔體術、義鑑流骨法術、玉心流忍法、雲隱流忍法等9法宗家,被譽為最後的實戰忍者。

  初見良昭大師在其大型研討會上,通常拿出其傳承的卷軸,告知一個武技名稱,隨後請上幾位不同的高段位忍術師範來演示此技術,隨後展開練習。此時會發現,每位師範對同一技術的演示卻都不相同。沒有人的技術是錯的,只是各人的認知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結果。最後初見良昭本人會演示他對這個技術的理解。

  由這些中外武學的對比可以發現,武術只有具有流動性才能在激烈殘酷的格鬥中,以不變應萬變地制服對手,求得生存。也才能驗證一門武術的科學性以及一個地區的武學發展水平。所以必然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武術不斷地交流、融合。武術的流動性會越來越大。一個地區的武術體系的差異性越大,證明武術的流動性越大,從而使這個地區的武術發展水平得到提高。

  總結

  以目前武術世界觀,中國為武術的起源國,很多武術的發展都是由中國武術演變而來。由中線理論及流動性,可以客觀論證武術的科學拳理。所以武術是否具有實戰性並不需要質疑。關鍵在於武術的傳承,有年輕的習練者願意傳承和發展傳統武學;吸收借鑑系統、科學地訓練;國家對於傳統武術的整理髮掘,並作為國學加以重視和推廣;多進行國際交流才能使傳統武術走出陰霾,實現沒有“大仙”的良性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