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法律思想_孔子的思想內容

  孔子的的思想不僅有在教育方面和美學上面,還有法律方面的。那孔子的法律思想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的法律思想

  一、“仁”是孔子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

  “仁”不僅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總綱領,而且是孔子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孔子的倫理主義的法律思想可以被看作是以“仁”為核心展開的。孔子的“仁”包含四類:一是一切美好的品德;二是“志士仁人”的行為;三是愛人和泛愛眾;四是實現仁的方法。其核心理念是關於二人以上社會關係問題。

  二、法的穩定性與繼承性

  1、維護禮法的穩定性

  孔子所談的禮是廣義的,其基本內容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核心的宗法等級制度。這也包含著法的本體的含義。孔子繼承了周公的禮治思想,主張“為國以禮”,要求人們的一舉一動都不要違禮,即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對周公之禮的嚮往與維護、反對鑄刑鼎也反映了孔子對禮法穩定性維護的堅定。

  2、法律的變革與繼承

  孔子也主張對舊有的禮法要有所改動,在改動的過程中,有些可以繼承性發展,有些則要創新,也就是進行徹底的法律變革。變革的方法就是“正名”。孔子強調名與實相依存,形與質相表裡,即名與實要相符。制器須有形制,治國必立法度。治國用法,必須名實相副。

  三、中庸的法學方法論

  孔子認為,中庸不是無原則的折中主義和調和主義,也不是媚世求榮、明哲保身,更不是貌似公正、不偏不倚,實則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好好先生。中庸乃是隱惡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具體包含:寬猛相濟,對人採取法律行動採取中庸的辦法,既重視教化,也不能不要刑罰,而主張寬猛相濟,德與刑交替使用。斂從其薄、刑罰適中都體現了中庸方法論。

  四、德行關係

  孔子在治國的手段和方法上,主張德治為主,所謂“為政以德”。其德治的核心是提倡“仁政”,反對暴政。仁政的核心就是重視道德教化。孔子還提出了實行德政的兩個前提:統治者不能太貪婪;先富再教後刑。孔子主張德主刑輔。刑罰與禮德相比,禮德是根本。從使用效果來看,刑罰不如禮德,刑罰只能懲辦於犯罪之後,而德化能防患於未然;從使用順序上來看,先教後誅,先德後刑。

  五、父子相隱的訴訟原則

  孔子讚賞司法的直道,但孔子的“直”在司法中是有條件的,直而無禮則絞。在訴訟制度方面要根據禮的要求行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事親親原則的要求。

  六、為政在人

  孔子的為政在人思想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賢人之治。孔子認為,禮治和德治都要靠賢者來實行;二是強調為政者要嚴於律己。孔子特別重視當權者個人的表率作用,主張當權者必須嚴於律己,以身作則;三是極力誇大當權者個人的作用。國家的治亂,全繫於當權者是否賢明,而不在於法律制度的好壞和有無。

  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論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在教育方面、美學方面、史學方面、旅遊方面以及人生觀念上都有著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張仁說和禮說,主張個人層面上“仁”和“禮”的道德修養和品行,主張以德、禮治國。他強調人道主義,同時也強調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這些思想適用於任何時代,從中可見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在經濟方面,孔子崇尚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主張在利和義兩者中應該更為重視義,在獲取利益前要考慮所做的行為是否符合道義。孔子還重視民生,強調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創辦私學,大量招收學生,打破了當時教育方面的壟斷。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教師只需對學生施以引導。

  在美學方面,孔子主張“美”和“善”的統一。他提倡將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兩者結合,將文學藝術作為促進社會和政治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學方面,孔子主張實事求是地進行歷史研究,強調研究歷史時要重視事實依據,同時極為反對錶裡不一、名不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