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捲的一般做法

  春捲,又稱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目前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準備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春捲的簡單介紹

  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品種有韭黃肉絲春捲、薺菜春捲、豆沙春捲等。春捲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春盤始於晉代,初名五辛盤。五辛盤中盛有五種辛葷的蔬菜,如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等,是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用的。唐時,春盤的內容有了變化,春盤的內容更趨精美。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類似記載,明代食譜《易牙遺意》中也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捲的名稱。製作春捲,一般要經過制皮、調餡、包餡、炸制4道工序。

  

  原料:

  韭黃、豆芽、胡蘿蔔、冬筍、豆乾、豬肉絲、蔥、春捲皮、麵粉糊。

  做法:

  1、胡蘿蔔、豆乾切絲;冬筍去殼後略煮切絲;韭黃洗乾淨後切段;豆芽洗乾淨瀝乾水;豬肉絲用生抽、料酒和水澱粉碼味;蔥切段;2、鍋中入油,大火,滑炒肉絲後盛出;

  3、再入油,爆香蔥段,按照胡蘿蔔絲、豆乾、韭黃、冬筍、豆芽的順序逐次下菜,並倒入豬肉絲,翻炒,加入鹽,起鍋前加入黃酒和水澱粉勾芡;4、餡料放涼後,取一張春捲皮,包入餡料,象折被子一樣,將兩頭折起,並捲起用麵糊全部封口,以防炸的過程中汁水落到油中,濺起油;5、平底鍋入油,春捲放入,兩面煎至微黃即可。

  春捲的由來

  春捲,又稱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目前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春捲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據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傳統民俗風情由來已久。現在有關春捲的諺語也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捲——裡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春之吉兆。

  傳說古代莆田有個書生,在出仕之前,十載寒窗苦讀,幾番進京赴考,都未能得中。他雖年過三十,成家生子,但還是堅持日夜苦讀詩書,有時竟廢寢忘食。他的妻子裡十分疼愛,為了不讓丈夫因三餐吃飯而影響讀書,就用麥子磨成粉,放在鍋裡用茶油煎成又薄又透明的餅片。她又擔心麥餅冷了,吃下去會傷胃,就把煮好的青菜放在麥餅裡然後把麥餅捲起來放在丈夫身旁,讓他邊吃邊讀書,這樣吃起來既不費時又言便。書生就靠著妻子親手巧制的食品,閉門不出,苦讀書,學問大進。

  這年春闈科考,書生一舉高中,傳為佳話。從這以後,莆田學子都喜愛卷著青菜的麥餅卷當夜食,並將這麥餅卷稱做春捲。

  這種傳統的莆田春捲是以麥餅為皮,餡為各色時鮮蔬菜,特別是皮嫩餡豐,味道滋美。它與外地的豆芽為餡,油煎硬皮不同。而相比較,莆田春捲更有家常菜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