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校服是怎樣的

  校服***拼音:xiàofú***,指學校規定的統一樣式的學生服裝,中小學普遍穿著,它是最為人熟悉的一種制服。校服最早起源於歐洲。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民國校服介紹

  民國學生裝受文化的影響尤為明顯。雖然它在中國歷史上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卻將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完美地結合起來。其經典的款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絕對稱得上是中國校服文化史中最光輝的一頁。女子進入學校學習,在思想上是一大革命,影響到學校服裝上的直接成果是出現了獨具風格的女子學生裝。女學生裝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中西混合式的裙衫即“文明新裝”;另一類是改良的旗袍。短襖長裙是女學生中西混合裝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鏡,剪齊耳短髮,穿一雙搭帶布鞋,不施質紋,不戴昝釵、手鐲、耳環、戒指等飾品,因為這種服飾明顯區別於20世紀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裝,而被稱為“文明新裝”。

  從儲存至今的照片及實物資料來看,一般上衣窄小,領口很低,短襖衣身齊腹,略有翹腰,下襬成弧形者居多,衣袖過肘,袖口加寬成喇叭形,全衣無繡飾,衣色為白色、灰色、淡藍色不等。長裙為深色、黑色或條紋等,一般無皺褶,自然下垂至膝蓋下,與短襖形成鮮明對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純嬌小之美展露無遺。此裝扮樸素簡潔和淡雅之中,尤其有中國民族服飾的風韻。另一類女子學生服則為改良的旗袍。

  這種服裝是在原滿族男女通用的旗袍的基礎上結合西式服裝簡短的特點改良而來的。改良後的旗袍由長及足面縮短至小腿,由直通式改為收腰式,袖子由寬大改為上貼下散式,領子仍保留高領。這種旗袍剪裁簡單,旗袍的形象和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十分契合,迎合了中國女性溫和內斂的性格特點。穿上這種旗袍的女學生無不給人一種規整、含蓄、端莊的東方女性之美。

  民國時期學生裝的出現,讓國人眼前一亮,其經典的款式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追捧,青年學生們因此也成為時尚的引領者。以女學生為例,民國初年的女學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規模化、系統化、公開化掌握知識的女性,學生敢於求新求變的熱忱與激情,加上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響,自然令民國的女學生裝具有不同的意味。時人竹枝詞對他們有貼切的描述“或坐洋車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常素樸容幽靜,程度絕高女學生”。女學生化淡妝或者不化妝,她們樸素淡雅的精神風貌掀起了一股文明之風,學生裝也成為了“知性”、“高雅”、“文化高”的代名詞,一時間成為這個時代女性的標準形象,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起來。

  延伸閱讀

  自從辛亥革命以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裡灼灼生輝。

  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盍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鬆和愉悅。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園內得寵

  由滿漢服裝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這時也進入校園,成為女生們的新寵。

  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臺。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鬆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楊沫的《青春之歌》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繡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豔、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但這可不算校服,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