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誰提出的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九品中正制的提出者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九品中正制的提出

  九品中正制是陳群提出的。魏朝建立初期,政局不是很穩固,人心浮動。曹操自己出身低微,對此他並不在意,公開場合從不忌諱自己的出身,所以他在世時選材用人並不在乎門第出身。對此,世族大夫很是惱怒。待曹丕繼承曹操的家業後,他創立了屬於曹氏家族的王朝。他上位以後,深知父親實行的政策會引起朝臣的不滿,很是苦惱。

  吏部尚書陳群負責管吏制,他發現朝廷官員格局當中世族子弟的比例只佔到一半左右,另外一半是曹操時期選擇的人才。陳群出身世族,他對世族的情況非常瞭解,知道當今有很多不滿情緒蔓延在朝堂之外。特別是在推行政策制度上面,很多州郡陽奉陰違,與中央政府實行“拖延戰術”。如果任由事態發展,很有可能威脅到曹丕的統治地位。

  一日曹丕上朝時,朝堂上又發生了激烈的爭辯,以世族大夫為首的一派跪地陳情,請求曹丕將出身微賤的朝臣罷免。但是這些人當中不乏可用之材,曹丕進退兩難。陳群深知主子的心意,連夜起草了九品中正制度上報曹丕。曹丕看過之後連連稱讚,覺得既可以緩解現在與世族大夫的矛盾,又能保證朝廷選拔出可用的人材。他連夜召陳群入宮,兩個人仔細研究此事,修改了一些不足之處,最終決定正式實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實行以後,深得世族大夫的推崇。在最開始的時候,中正官從客觀事實出發,公平公正的選拔人材。可是隨著社會矛盾的加深,九品中正制開始暴露出弊端,最終被科舉制度取代。但是,陳群的名字卻被載入了史冊。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在於中央難以防止地方把持權利。這種選人制度的初衷是為了緩和統治階級與世族之間的矛盾,所以在九品中正制實施之後世族必然會從中得到好處。等到世族的力量發展壯大以後,中央就很難再操縱他們,這樣談起雙方利益妥協就沒有絲毫的意義。特別是世族把持住了選擇官員的通道,統治階級的權威性就會受到很大威脅。

  這其實不難理解,任何一種制度都是雙刃劍,都有它的正反兩面。何況九品中正制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很多非議,所以它的弊端顯而易見。

  要詳細分析其弊端,我們要從它的起源講起。

  這就要提到曹操,曹操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深諳用人之道。他認為人才不問出處,只要你有本事,那麼我就歡迎,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進入到統治階層內部。可是這樣一來,就直接威脅了世族的利益,他們並不能容忍將自己手中的權力外放。所以在曹丕建立魏朝以後,他沒有再繼續推行曹操的用人制度,而是將權力下移,設定由世族擔任的中正官,讓他們去選擇官員。世族對上曲意逢迎,對下培植勢力,從根本上就威脅到了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

  雖然九品中正制設定了框架,讓中正官在此框架內圈遠人才,但是評價標準是隨中正官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長此以往也就喪失了公平性。如果一個人非常有才能,但是他的家庭門第比較低,那麼他就進入統治集團的可能性就被降低了。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最大弊端,最大的不公平之處。所以這樣的制度並沒有持續多久。

  九品中正制的簡介

  東漢後期,我國的政治制度日益完善,選官制度也比前代更為科學和嚴謹。地主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東漢後期也不例外。當時的大地主貴族家大業大,勢力範圍及其深廣,他們依靠自己在朝中的勢力間接操縱了地方吸納人才。

  許多家境貧寒的知識分子沒有辦法參與到政治中去,使得矛盾激化,九品中正制在這個時候產生。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登基之後制定的選官制度。這個制度通過各種測試將士人分為九個等級,然後再由朝廷任命的官員到地方上去檢查考查這些士人,由此來決定他們可不可以做官。任何制度都是在制定初期較為有效,九品中正制也是這樣。

  在初期剛開始實行的時候,九品中正制度促進了時代的進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各樣的問題便暴露出來。九品中正制走了以前選官制度的老路,後期的九品中正制度開始發生變化,被一些名門望族位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控制。他們跟以前一樣,壟斷了朝廷選拔人才的通道,將好的職位全部留給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或者是親近的人。九品中正制度一步步走向腐敗,這就使得社會下層沒有身份背景的寒門書生跟以前一樣,沒有辦法參與政治,切斷了他們的政治之路,使得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社會底層,永無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