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老北京城牆是誰提出

  編者按:可謂為北京最新式之商埠”,可意外的是,到1920年時,“香廠一帶今日世面尤為零落,……無復遊人蹤跡,徒有高樓聳立,供人悵望而已”。

  提起老北京城牆,人們會馬上想起樑思成,樑思成與陳佔祥共同提出的“樑陳方案”被認為是古城改造的最佳解決方案,因該方案被否決,導致老北京城牆所剩無幾,令後人唏噓不已。

  其實,“樑陳方案”被否決有不得已的一面,該方案的設計核心是一個巨大的中央辦公區,沒有住宅,甚至少有商業設施,在當時“勤儉建國”的背景下,顯然有些過奢,此後因“抗美援朝”,政府開支受限,更無實施可能。戰爭結束後,相關空置土地早已被各機關佔據,“樑陳方案”只能束之高閣。

  其實,不論是“另建新城”還是“將城牆改造成花園”,都不是樑思成最早提出的,而是此前早有實踐,但結果均不理想,這也為“樑陳方案”蒙上了陰影。

  北京最早的“另建新城”計劃是民國初年京師警察廳提出的“香廠新市區建設方案”,香廠指南抵先農壇、北至虎坊橋大街、西到虎坊路、東到留學路的地段。這裡地勢低窪,多販香、制香者,故稱“香廠”。

  由於有大塊閒置土地,適合開發新城,規劃者認為“那塊地向來是一片積水,所以入手辦法,先得把窪地墊平,才能談到建設……先由外城警廳設法取土墊窪”,經平整之後,“許多商民爭先恐後呈領蓋房”,並且市民商販均對建築商場“十二分贊成”。但當時資金不足,只好擱置。

  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重啟該計劃,以使“首都氣象有整齊劃一之觀”,到1918年,這裡先後修建了仁民醫院、新世界商場、東方飯店等,都是請外國著名設計師來支援設計,“商店林立,多為新式建築,可謂為北京最新式之商埠”,可意外的是,到1920年時,“香廠一帶今日世面尤為零落,……無復遊人蹤跡,徒有高樓聳立,供人悵望而已”。

  香廠新區失敗,因它與老城間交通不便,規劃上存有明顯失誤。

  而最早系統提出“將城牆改造成花園”的,是留美學者白敦庸,樑思成在1928年3 月著述了《市政述要》,其中有“北京城牆改善計劃”,1929年6月18日,白敦庸又編寫了《整頓北平市政建議書》。

  白敦庸認為,應將城牆修葺改善後開放,作為公眾遊觀的場所,同時將各城樓改造為圖書館、茶館,但應在城牆上多開闢城門以利交通,白敦庸描述改造後的城牆“將見遊道高聳,溪池宛秀,樹木掩映,花草幽芬,歲值陽春,煙波鳥語,時入深秋,月明鬆翠,四時之景不同,而生情亦異。雖桃源之樂,山陰之勝,不是過也”,此與樑思成後來的構思極為接近。

  當然,目前所知的最早提出保護老北京城牆的是冷萬谷的《北京的城牆不能拆》一文,發表於1912年。然而,老城牆與現代交通之間存有矛盾,而資金不充足限制了人們的選擇空間,結果只能留下遺憾。

  相關人物:

  樑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廣東新會人,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樑思成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在《建築五宗師》書中與呂彥直、劉敦楨、童寯、楊廷寶合稱“建築五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