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海戰中犧牲的主要將領介紹

  黃海海戰,戰況空前激烈,至今仍引人唏噓。在這次戰鬥中,眾多將士為國捐軀,令人扼腕。接下來我們看看此戰中陣亡的主要將領。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黃海海戰中犧牲的主要將領

  鄧世昌***1849-1894***字正卿,廣東番禺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曾任“琛航”號運船大副、“海東雲”號炮艦管帶、“鎮南”號炮艦管帶。1880年調入北洋,1888年起任“致遠”艦管帶。他性格孤傲而內向,終日吃住在艦上。他為人剛正不阿、嚴於治軍、賞罰分明、治事精勤、兢兢業業。他雖然未留洋,但他“西學甚深”,且刻苦學習,通曉海軍業務技術。黃海海戰中,他管駕“致遠”艦,忠勇無畏,視死如歸,在彈藥用盡後不惜用艦體撞擊日“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

  林永升***1853-1894***,字鍾卿,福建侯官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學習,次年上“馬那多”號裝甲戰列艦實習,成績優秀。1881年調入北洋,曾任“鎮中”號炮艦管帶。1888年起任“經遠”艦管帶。他為人淳厚善良而又隨和,是北洋水師眾管帶中有名的老實人和好心人。他對士兵關懷備至,儼然為父兄。黃海海戰中,他指揮“經遠”艦奮力抗敵,英勇頑強,不幸中彈犧牲。

  黃建勳***1852-1894***,字菊人,福建永勝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曾留學法國、英國。在留英期間曾赴美國上皇家海軍大西洋艦隊“伯裡洛”號巡洋艦實習,後上“伯樂羅芬”號裝甲戰列艦任見習二副,受到高度評價,獲“學習優美”證書。1881年調入北洋,“鎮西”艦管帶,1887年起任“超勇”艦管帶。他為人慷慨俠義,性格沉著冷靜,在海軍中勤勤懇懇,盡職盡責。黃海海戰中他管駕“超勇”艦遭遇強敵毫不退縮,拼力血戰,不幸為國捐軀。

  林履中***1852-1894***,字少谷,福建侯官人,馬尾船政學堂三期生。曾留學英國。1881年調入北洋,曾任“威遠”艦教練大副和“定遠”艦副管駕。1887年起任“揚威”艦管帶。他做事一絲不苟,平時深沉少語,但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在生活上“勤慎儉真誠”,與水兵同甘共苦,深受愛戴。黃海海戰中他率“揚威”艦英勇奮戰,壯烈殉國。

  黃海海戰的經過過程

  1894年9月15日,北洋水師主力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護送陸軍4,000人搭乘的5艘運兵船。9月16日,北洋水師抵達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部分艦艇擔任警戒,其餘10艘主力艦在口外12海里的大鹿島東南下錨。9月17日8時,運兵船解除安裝完畢。10時23分,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發現因使用劣質煤而冒出大量黑煤煙的北洋水師。發出訊號“東北方向發現三艘以上敵艦”。11時30分,北洋水師鎮遠艦桅樓上的哨兵發現日本艦隊。12時05分,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先,以吉野號為首,本隊在後,呈單縱陣,接近北洋水師。

  12時20分,北洋水師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橫陣,旗艦定遠位於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但北洋艦隊初衷是排成緊湊的夾縫雁行陣,而實際則排成鬆散橫陣,類似“人”字形。原因有三種猜測,一種是北洋海軍各艦傳令兵傳遞命令發生錯誤;一種是部分北洋海軍將領怯戰而縮於陣後;而最接近事實的猜測是,計劃位於陣型兩翼的戰艦***濟遠,廣甲,超勇,揚威***基本為航速緩慢的老艦,卻需要航行最遠距離達到兩側。在沒來記得完成陣型部署的情況下,戰鬥已經打響。鴨綠江口外海,大鹿島海域,集中了兩國幾乎全部主力艦艇。

  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首先開炮。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距北洋水師5000米處即向左轉彎,航向北洋水師右翼。聯合艦隊航向北洋水師右翼,冒險將艦隊暴露於北洋水師陣前。12時53分,聯合艦隊旗艦鬆島開始發炮還擊。定遠主桅中彈,訊號索具被炮火所毀***一說因戰船老朽發炮時震塌飛橋***,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身負重傷。從此時起,北洋水師各艦除能隨定遠進退之外,已經失去了指揮。

  13時20分,北洋水師超勇、揚威起火。聯合艦隊本隊航速較慢的比睿、扶桑、赤城成為北洋水師的打擊目標。比睿、赤城受重傷。第一遊擊隊左轉,回救兩艦。本隊右轉,形成夾擊陣勢。14時20分,日艦西京丸中彈起火退出戰場。北洋水師超勇沉沒,揚威重傷駛離戰場擱淺。14時30分,北洋水師平遠號命中日艦鬆島,也被其所傷並引起火災,暫時退避。15時04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中彈起火。15時20分,第一遊擊隊集中打擊北洋水師突前的致遠號。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沉沒。濟遠、廣甲在致遠沉沒後,徑直駛回旅順***廣甲在途中觸礁擱淺,兩天後被日艦擊毀***。北洋水師已無法保持戰鬥隊形。

  15時30分,聯合艦隊旗艦鬆島被擊中,並引起堆積在甲板上的彈藥爆炸。16時10分,北洋水師靖遠、來遠受傷,退向大鹿島。聯合艦隊旗艦鬆島發出了“各艦隨意運動”訊號。17時左右,北洋水師靖遠、來遠經搶修恢復戰鬥力。靖遠代替旗艦升起隊旗,收攏各艦。17時30分,北洋水師經遠***管帶林永升***沉沒。日本艦隊懼怕定遠、鎮遠諸艦會合魚雷艇進行襲擊,不敢再戰。開足馬力“向西南一帶飛駛遁去”,瞬息已遠。北洋艦隊也收隊駛回旅順。至此,歷時五小時的激烈海戰,宣告結束。

  黃海海戰的影響

  黃海海戰是中國和日本在近代發生的第一次直接的大規模正面作戰,在此戰之前,中國由於海軍實力在日本聯合艦隊之上,所以日本對海戰還是心有餘悸的,並制定上中下三種對策。上策:如戰勝,趁勢擴大戰爭;中策:如戰平,保住朝鮮既得利益,陸軍待命準備退守本土;下策:如戰敗,放棄一切既得利益,陸軍全力防禦本土。黃海海戰日本方戰勝,直接重創了北洋水師,並導致一系列連鎖效應:北洋水師轉為守勢並最終全軍覆滅;北洋軍全軍覆滅導致洋務派在中央再無發言權,朝廷大權再落滿族貴族手中;中國的發展方向由先前的“洋務興國”這樣的君主政體下的官僚資本主義政體轉為保守的半殖民半封建政體。直接導致中興日本,衰弱華族的《馬關條約》的簽訂。

  黃海海戰的背景

  1894年清朝海軍分為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水師艦隊。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為強大,其他各支水師除廣東水師的三艘小型巡洋艦滯留北洋蔘加了海戰以外,因實力貧弱,在戰爭期間無所作為,坐視北洋水師的覆亡。

  日本海軍各支艦隊於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統一整編為聯合艦隊,由伊東佑亨海軍擔任聯合艦隊司令。聯合艦隊的編隊分為以下小隊:本隊第一小隊、第二小隊、第一遊擊隊和第二游擊隊。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朝鮮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乙兩艘巡洋艦,隨後擊沉了英籍高升號運輸船,俘獲操江號炮艦即豐島海戰,甲午戰爭隨即全面爆發。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面臨著相同的任務:護送援軍、爭奪黃海制海權。

  北洋水師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線巡弋,1894年8月10日,日本聯合艦隊迫近威海,清光緒皇帝責難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北洋大臣李鴻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黃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憤怒和緩解輿論的壓力。1894年9月12日,北洋水師主力艦12艘由威海出發,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護送陸軍登陸。

  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保船制敵為要”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計劃。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完成後,1894年9月13日,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遊擊隊開赴鴨綠江口,搜尋向北洋水師主力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