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竹竿賞析

  《國風·衛風·竹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十五國風中的一首詩。這是寫衛國女子出嫁遠離故鄉而思念家鄉的詩歌。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衛國的淇水,是青年男女遊樂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水波,秀麗的兩岸風光,伴隨著這些青年渡過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時代。因此,每當他們遠離故鄉,回首往事,思親懷鄉的時候,淇水很自然地浮現在腦際。淇水、家鄉、親人、親情,都融化在一起,激起心中感情的波濤。這首,正是帶著這種感情的波濤而寫就的。關於詩的主旨,《毛詩序》說:“《竹竿》,衛女思歸也。”寫的是一位遠嫁的衛國女兒,思念家鄉的情懷。至於作者,魏源在《詩古微》中考證,以為“亦許穆夫人作”。這位許穆夫人是衛公子頑的女兒,嫁在許國。後來許穆夫人的兄長戴公掌權時,衛國被狄人攻陷,衛國滅亡。許穆夫人既不能回衛國弔唁,便寫了《載馳》一詩,表達自己的心情。從詩意來看,《竹竿》並沒有痛心弔唁的沉重,只有思鄉懷歸的憂思,不像亡國之音。魏源說《竹竿》是許穆夫人所作,並沒有實證,只是一種推測,而且並不可靠。

  現在看來,把《竹竿》看作一位遠嫁的衛國姑娘思念家鄉的歌聲,比較恰當。至於姑娘的身份,不必細究,可以作為一種共名來理解。全詩分四章。詩的內容都是遠嫁女兒腦海中的形象活動。?a href='//' target='_blank'>婦科鵠矗?昂蟾髁秸攏?鞽梢徊鬩饉肌??妨秸攏?竊都薰媚鐗幕匾洌?際槍賾諢榍凹蟻纈肭茲說氖隆J漬祿匾淶憊媚錛沂痺阡克?a href='//' target='_blank'>釣魚的樂事:“籊籊竹竿,以釣於淇”,和夥伴們一起到淇水釣魚遊玩,這是多麼愜意的事,又怎能忘記呢?可惜眼下身在異鄉,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釣魚了,“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次章回憶離別父母兄弟遠嫁時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漸遠去;父母兄弟,逐漸遠離。離別的場面和離別的情懷,最使人難忘。遠嫁的女兒回憶起這個場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點在回憶,強調的是思鄉懷親之情。

  第三、四兩章是進一層意思:希企。眼下遠嫁女兒已是人家的媳婦,故鄉親人都見不到。回憶激起的情懷,化作熱情的企望:希望能有一天重歸故鄉。三四兩章,便是想像回鄉時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與第二章兩句一樣,只是句子位置變化一下,實際上是用復沓的手法,表示重來舊地的意思。這時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時持竹竿釣魚那樣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儺”,一副成熟少婦從容而喜悅的樣子:故鄉,我終於回來了!彷彿為了重新找回少女時代的感覺,這位少婦又到淇水。不過,這次不是釣魚了,而是“檜楫鬆舟”,乘船遊賞。不過,舊地重遊,能排解遠嫁多時的離愁嗎?三四兩章想像回鄉的場景,正是遠嫁歸不得的少婦幻想的場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體,現實中遠離故鄉不得歸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所以,駕船遊賞故鄉的想像,根本不能解決思鄉懷親的愁思。

  四章詩歌,分別從回憶與推想兩個不同角度,寫出一位遠嫁外地的女子思鄉懷親的強烈感情。這種感情雖然不是大悲大痛,但卻纏綿往復,深沉地蘊藉於心懷之間,像悠悠的淇水,不斷地流過讀者的心頭。

  詩經竹竿的原文及註釋

  竹竿

  籊籊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々,檜楫鬆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註釋

  籊:音笛,長而細的樣子。

  淇:淇 水

  爾思:思爾,思念你。

  致:到達。

  泉:水名,在朝歌北,稱左。古人以水的方位,北為左,南為右。淇 水屈流於朝

  歌南,稱右。

  有行:出嫁。

  瑳:音搓,玉色潔白,比喻笑時露出潔白的牙齒。

  儺:音挪,女子走路時有節奏的樣子。

  滺滺:音悠,河水盪漾之狀。

  檜楫:檜木做的槳。

  鬆舟:松木做的船。

  詩經竹竿的譯文

  竹竿細長尖又尖,拿它垂釣淇水邊。

  心中哪能不想你,只因路遠難迴轉。

  泉水清清在左邊,淇河滾滾奔右方。

  女子無奈出了嫁,父母兄弟隔天涯。

  淇河滾滾在右方,泉水清清流左邊。

  嫣然一笑玉齒露,身著佩玉風姿柔。

  淇水潺潺水悠悠,檜木作漿鬆作舟。

  駕著小船水中游,瀉我心中重重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