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斯發明電報的故事

  莫爾斯發明的電報大大加快了訊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那麼他是怎麼發明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在“薩利”號郵輪上

  1791年4月27日,薩繆爾·莫爾斯誕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查理鎮,父親是知名的地理學家。他畢業於耶魯大學美術系時,只有19歲。1832年秋天,已任美國國立圖畫院院長的莫爾斯從歐洲考察和旅遊回國時,在一艘從法國勒阿弗爾港駛往美國紐約的“薩利”號郵客輪上,認識了一位美國醫師、化學家、又是電學博士查理·托馬斯·傑克遜。當時傑克遜參加了在巴黎召開的電學討論會後回國,談到了新發現的電磁感應,引起了莫爾斯極大興趣。

  “傑克遜先生,電磁感應是怎麼回事呢?”莫爾斯好奇地問。

  “你看一下實驗就清楚了!”傑克遜說道,就從皮包裡取出一些電器材料放到桌上,然後給繞在蹄形鐵芯上的銅線圈通上電,只見桌上的鐵片、鐵釘都被那鐵芯吸上了。不一會,斷了電,那些鐵釘、鐵片很快就掉了下來。

  “導體在磁場中作相對運動會產生電流,通電的線圈會產生磁力,這種現象就叫電磁感應現象!”傑克遜簡要解釋道。

  “我雖然不懂電學,經過您的指教,使我開了竅。非常感謝!”

  莫爾斯回到自己的房間,久久不能平靜,感到電磁感應把他引進到一個廣闊的天地。他利用在船上休閒的時間興致勃勃地閱讀了傑克遜借給他的有關論文和電學書本,畫家的豐富想象力使他萌發了一個遐想:

  “銅線通電後產生磁力;斷電後,失去磁力。要是利用電流的斷續,作出不同的動作,錄成不同的符號,通過電流傳到遠方,不是可以創造出一種天方夜譚式的通訊工具了嗎?”他越想越入迷,覺得這個極妙的理想正是人類夢寐以求的願望,一定要實現它。他毅然下決心去完成“用電通訊”的發明。

  艱苦的歷程

  莫爾斯回到國立圖畫院後,白天堅持本職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刻苦鑽研電學。他把自己的畫室改造成電報實驗室。為了縮短自學的時間,特地拜電學家亨利為師,定時去聽課,學做實驗。每逢假日和晚上,莫爾斯經常獨自一人在實驗室裡,集中精力邊學習邊設計邊試驗。他苦幹了4個春秋,製造出了首臺電報樣機。可是,連續多次試機,發現磁鐵毫無動作。他萬分焦急地找到一位教授肯爾,向他求教。

  “你在磁鐵上繞了多少圈線?”肯爾似乎捉摸到問題的癥結,開門見山地問道。

  “共繞了10圈。”莫爾斯答道。

  “太少了,多繞幾圈,你再試試,準能達到足夠的磁力。相信你一定會成功。”肯爾給他很大鼓勵。

  莫爾斯遵照肯爾的指點,回到實驗室重新繞電線,嘿!磁鐵真的動作起來了。

  可是,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1837年9月4日,莫爾斯發明的電報機訊號只能傳送500米。但他毫不氣餒,繼續研究。他從亨利老師的發明得到靈感,終於創造出了一種起接力作用的繼電器,解決了遠距離訊號減弱的問題。

  然而,如何利用電磁鐵電流斷續時間長短的動作,錄成記號,變成文字,真正起到通訊的作用呢?莫爾斯請來朋友維耳當助手,費盡心血,創作出用點***·***和劃***-***符號的不同排列來表示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成為電信史上最早的編碼,後被稱為“莫爾斯符號”。他與維耳還研製成電報音響器,可以在收電報的同時,通過電碼聲音直接譯出電文,大大縮短了收報譯文的時間。

  第一次收發電報成功

  為了使電報樣機迅速得到試驗鑑定,莫爾斯與維耳多次研究考察,擬定了在華盛頓與馬利蘭州的巴爾的摩兩城市間架設第一條40千米長的高空試驗性電報線路計劃。幾經波折,計劃於1843年得到美國國會的撥款支援。1845年5月24日,在美國國會大廈舉行的世界上第一次收發電報公開試驗獲得了成功。幾年後,電報很快得到推廣。

  1854年,美國最高法院正式確定莫爾斯的發明專利權。1858年,歐洲各國聯合發給莫爾斯40萬法郎獎金。這位畫家成為電報發明家的故事傳遍了世界!

  晚年,享有盛譽的莫爾斯將發明電報獲得的巨大財富從事慈善事業。1872年4月2日莫爾斯逝世後,紐約市人民特地在中央公園為他建造了一座雕像,永遠紀念他為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