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發明雲梯的故事

  雲梯在古代屬於戰爭器械,用於攀越城牆攻城的用具。雲梯是魯班發明的,那麼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魯班不僅是能為人民製造各種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個傑出的機械發明家。

  魯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諸侯爭霸,戰爭連年不休。那時,每個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牆。守城的將士們關上城門,站在城牆上守衛著。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過是弓箭、長矛之類,很難將城攻下。常常是把城圍了多日,乾著急攻不下來。

  魯國國王命令魯班製造攻城的器械。魯班想來想去,想起了自己蓋房子時用過的短梯。踏著短梯,能登上房頂,造一個長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牆了嗎?如果在梯子上還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嗎?於是,魯班造出了”雲梯“。這種”雲梯“,能在乎地上架起來,夠上高高的城牆,上面還可以站人射箭。現代消防器材中的雲梯,就是從這個雲梯發展演變而來的。

  據古書記載,魯班還造過一輛”木馬車“。那是他的母親死了,為了送葬造的。魯班在車上安了機關,有木人駕御。送葬那天,一路上圍了很多人,看著這輛自動行走的木馬車,一個個讚歎不已。

  拓展:雲梯演變歷程

  中國古代戰爭中用以攀登城牆的 攻城器械。《淮南子·兵略訓》許慎注說:“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故登高偵察敵情,是雲梯的另一功用。一般認為,雲梯的發明者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巧匠公輸般。戰國時期的雲梯,從戰國 水陸攻戰紋銅鑑所示圖案判斷 ,系由3部分構成: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於城牆壁上;梯頂端裝有鉤狀物,用以鉤援城緣,並可保護梯首免遭守軍的推拒和破壞。

  唐朝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很大改進: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在底盤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設一具活動的 上城梯***副梯***,其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可以沿著城牆壁面上下滑動,謂之飛雲梯;雲梯的底部則“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式,縮短了架梯時間,而活動的上城梯的設計,則大大降低了雲梯在接敵前的高度。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設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同時又保證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與城緣接近,免遭守軍破壞。

  宋朝的雲梯結構有了更大的改進,採用了中間以轉軸聯接的摺疊式結構,並在梯底部增添了防護設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有飛梯、竹飛梯、躡頭飛梯等。這些改進,使登城接敵運動簡便迅速。明朝以後,這種笨重的巨大雲梯,因無法抵禦火器的攻擊,遂逐漸廢棄。

  相傳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春秋時;魯班加以改進。戰國時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

  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式,縮短了架梯時間, 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到了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據《 武經總要》所記,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摺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線。

  這種形制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摺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末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遮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種類很多,雲梯算是巨大笨重、結構較為複雜的一種。

  攻城在古代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漢代時,漢軍攻打 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攻城兵士先用***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燬木城,持弩弓,操長戟衝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緣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

  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儘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飛梯結構簡單,重量輕,多是木製竹製。宋代飛梯長二三丈,首端裝有雙輪,便於蟻附登城。另外還有“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形制略有差異,但都輕便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