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發明電話的故事

  我們現在用的手機前身就是電話,都知道是貝爾發明的,那麼是怎麼發明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發明過程

  1847年3月3日,亞歷山大·貝爾出生在英國的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頗有名氣的語言學家。

  受家庭的影響,貝爾小時候就對語言很感興趣。他喜歡養麻雀、老鼠之類的小動物。他覺得動物的叫聲美妙動聽。上小學時,他的書本里,除了裝課本書外,還經常裝有昆蟲、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師正在講《聖經》的故事,忽然他書包裡的老鼠竄了出來,同學們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內大亂。老師怒不可遏,覺得這樣的學生不可教。

  不久,貝爾的父親就將貝爾送到倫敦祖父那兒。這位慈祥的老人雖然很疼愛孫子,但對孫子的管教十分嚴厲。祖父深諳少年的學習心理,他不採用填鴨式的方法,硬逼貝爾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從培養貝爾的學習興趣入手。漸漸地,貝爾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學習成績也上去了,成了優等生。貝爾後來回憶道:“祖父使我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應該懂得的普通功課,我卻不知道,這是一種恥辱。他喚起我努力學習的願望。”

  一年之後,貝爾又回到了故鄉愛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貝爾覺得這種老式水磨太費勁了,要改進改進。於是,他查閱各種圖書資料,設計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圖。這圖雖然畫得不規範,但構想卻十分巧妙。經過工匠的加工,水磨果然變得十分靈活,比原來省力多了。從此,他成了遠近聞名的“小發明家”。

  貝爾從這裡看到了發明創造的意義。每一項的發明,都將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類向前邁進的一塊基石。

  1869年,22歲的貝爾受聘美國波土頓大學,成為這所大學的語音學教授。貝爾在教學之餘,還研究教學器材。

  有一次,貝爾在做聾啞人用的“可視語言”實驗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電流流通和截止時,螺旋線圈會發出噪聲,就像電報機發送莫爾斯電碼時發出的“嘀答”聲一樣。

  “電可以發出聲音!”思維敏捷的貝爾馬上想到,“如果能夠使電流的強度變化,模擬出人在講話時的聲波變化,那麼,電流將不僅可像電報機那樣輸送訊號,還能輸送人發出的聲音,這也就是說,人類可以用電傳送聲音。”

  貝爾越想越激動。他想:“這一定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想法。”於是,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電學界的朋友,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有益的建議。然而,當這些電學專家聽到這個奇怪的設想後,有的不以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氣地說:“只要你多讀幾本《電學常識》之類的書,就不會有這種幻想了。”

  貝爾碰了一鼻子灰,但並不沮喪。他決定向電磁學泰斗亨利先生請教。

  亨利聽了貝爾的一五一十的介紹後,微笑著說:“這是一個好主意!我想你會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學語音的,不懂電磁學。”貝爾怯怯地說,“恐怕很難變成現實。”

  “那你就學會它吧。”亨利斬釘截鐵地說。

  得到亨利的肯定和鼓勵,貝爾覺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決心也更大了。他暗暗打定主意:“我一定要發明電話。”

  此後,貝爾便一頭扎進圖書館,從閱讀《電學常識》開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電磁研究動態。

  有了堅實的電磁學理論知識,貝爾便開始籌備試驗。他請來18歲的電器技師沃特森做試驗助手。

  接著,貝爾和沃特森開始試驗。他們終日關在試驗室裡,反覆設計方案、加工製作,可一次次都失敗了。“我想你會成功的”,亨利的話時時迴盪在貝爾的耳邊,激勵著貝爾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研製工作中去。

  光陰如流水,兩個春秋過去了。

  1875年5月,貝爾和沃特森研製出兩臺粗糙的樣機。這兩臺樣機是在一個圓筒底部蒙上一張薄膜,薄膜中央垂直連線一根炭杆,插在硫酸液裡。這樣,人對著它講話時,薄膜受到振動,炭杆與硫酸接觸的地方電阻發生變化,隨之電流也發生變化;接收時,因電流變化,也就產生變化的聲波。由此實現了聲音的傳送。

  可是,經過驗證,這兩臺樣機還是不能通話。試驗再次失敗。

  經反覆研究、檢查,貝爾確認樣機設計、製作沒有什麼問題。“可為什麼失敗了呢?”貝爾苦苦思索著。

  一天夜晚,貝爾站在窗前,鎖眉沉思。忽然,從遠處傳來了悠揚的吉他聲。那聲音清脆而又深沉,美妙極了!

  “對了,沃特森,我們應該製作一個音箱,提高聲音的靈敏度。”貝爾從吉他聲中得到啟迪。

  於是,兩人馬上設計了一個製作方案。一時沒有材料,他們把床板拆了。幾個小時奮戰之後,音箱製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們又對帶音箱的樣機進行試驗。貝爾在實驗室裡,沃特森在隔著幾個房間的另一頭。貝爾一面在調整機器,一面對著送話器呼喚起來。

  忽然,貝爾在操作時,不小心把硫酸濺到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沃特森先生,快來呀,我需要你!”

  “我聽到了,我聽到了。”沃特森高興地從那一頭衝過來。他顧不上看貝爾受傷的地方,把貝爾緊緊擁抱住。貝爾此時也忘了疼痛,激動得熱淚盈眶。

  當天夜裡,貝爾怎麼也睡不著。他半夜爬起來,給母親寫一封信。信中他寫道:

  “今天對我來說,是個重大的日子。我們的理想終於實現了!未來,電話將像自來水和煤氣一樣進入家庭。人們各自在家裡,不用出門,也可以進行交談了。”

  可是,人們對這新生事物的誕生反應冷漠,覺得它只能用來做做遊戲,沒什麼實用價值。

  貝爾一方面對樣機進行完善,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機會宣傳電話的使用價值。

  兩年之後的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首次長途電話試驗***兩地相距300公里***,結果也獲得成功。在這以後,電話很快在北美各大城市盛行起來。

  貝爾簡介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年3月3日-1922年8月2日***是一位美國發明家和企業家。

  他獲得了世界上第一臺可用的電話機的專利權,建立了貝爾電話公司***AT&T公司的前身***。關於電話的發明者目前尚存爭議,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判定義大利人安東尼奧·梅烏奇為電話的發明者,加拿大國會則於2002年6月21日通過決議,重申貝爾是電話的發明者。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伊萊沙·格雷是電話的發明者。

  1847年3月3日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出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並在那裡接受初等教育。

  1870年貝爾移民到加拿大,一年後到美國。1882年他加入美國國籍。

  貝爾本人是一個聲學生理學家和聾啞人語的教師。在他之前,德國人菲利普·雷斯曾發明過一臺電話機,但其傳聲效果極壞,實際上無法被使用。1876年3月10日貝爾與他的同事試驗了世界上第一臺可用的電話機。

  此外貝爾還發明瞭一臺測量聽力的儀器,一臺可用來發現人體內金屬的儀器以及其它一些發明創造。

  貝爾擁有電話的發明專利,但是有人也指出,從義大利移民到美國的安東尼奧·梅烏奇***Antonio Meucci***才是電話的發明者。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269號決議確認安東尼奧·梅烏奇為電話的發明人。

  除了發明電話,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還發明瞭載人的巨型風箏,為加拿大海軍發明了用於在二戰時與德國U-Boat抗衡的水翼船,改良了留聲機***gramophone***。

  貝爾也是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和海倫·凱勒交往歷史最為長久,並且是海倫·凱勒感情最好的朋友。

  1922年8月2日,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逝世於加拿大巴德克。

  關於電話的更多知識:固定電話

  常稱為公用電話交換網***PSTN***。在交換機與使用者之間通常以銅線連線。光纖部分地替代了銅線。通話所使用的頻率範圍為0 - 3.5 千赫茲。更高的頻率在接入交換機時被濾掉。模擬話音訊號進一步被取樣 量化成為數字訊號,以便在數字交換傳輸網路中傳遞。

  端局是指使用者擁有直接連線連線的交換機。使用者線是指使用者與端局之間的線路。中繼線是指連線不同交換機的電路。中繼線群是指一組介於同樣兩個交換機之間的中繼線。

  自動電話系統通常使用數字組合來代表和定址不同的使用者,這也就是電話號碼。電話號碼系統通常會區分本地電話、長途電話和國際電話。撥打本地電話通常可以直接撥本地號碼。長途電話則需撥國際冠碼***國際電信聯盟***ITU*** 推薦使用“0”***,加國內長途區號和本地號碼。國際電話則需撥國際長途字冠***ITU推薦使用“00”***、國際長途區號、國內長途區號和本地號碼。美國和加拿大使用“1”作為國內長途字冠,“011”為國際長途字冠。國際長途區號請參見國際長途電話區號表。

  大型企業或機構通常會使用專用電話交換機***PBX***。專用交換機使用系統內部的號碼,

  通常也同時佔用公用電話號碼的某一區段。一些大型公司的內部電話網連線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國家。

  多數PSTN網路在使用者和端局

  之間使用模擬訊號傳輸。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則是使用數字訊號來連線使用者和端局的系統。

  在電話交換機之間,通常使用7號信令系統傳輸信令。中國網通四川分公司所經營的"無線座機"無線市話業務正是利用了SCDMA技術.據悉,無線座機已經在全國1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06個縣市大規模使用。開啟了電話的無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