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與遼立澶淵之盟是哪一次戰役

  北宋與遼的關係,從北宋初年兩次對遼用兵,試圖統一北方,到宋真宗時遼大舉攻宋,最後達成澶淵之盟,遼宋議和.從這一過程可以看出,遼宋雙方實力相對均衡,誰也滅不掉對方,澶淵之盟是雙方相互妥協的產物.但是你知道?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宋太宗雍熙北伐遭到慘敗以後,宋朝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自宋真宗鹹平二年***999***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日益增大。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如王若欽等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真宗才駕臨澶州督戰,並接見守城的眾將,宋軍士氣大振,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歷來畏敵,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這是在北宋處於有利條件下籤訂的屈辱條約。宰相寇準在聽到這個訊息後,急忙趕回南城向真宗趙恆苦諫,稱契丹已是強弩之末了,正是打敗他們的大好時機,邊防大將楊延昭也派人上書,稱敵軍人困馬乏,我軍士氣高漲,正應該趁此良機,扼守各路要道,對敵圍而殲之,然後再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趙恆畏敵如虎,只想媾和,而朝中大臣們也都懼怕契丹,紛紛表示支援合議,甚至聯合起來攻擊寇準擁兵自重,寇準無奈之下,也只得同意與契丹講和。雖然此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但宋朝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

 

  首先,澶淵之盟後,功高望重的寇準受到宋真宗的疑忌。不久,宋真宗藉故把他貶斥出朝,任命妥協派王若欽為宰相。這樣,宋朝更不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了。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若欽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也有從積極方面對“澶淵之盟” 進行評價的,認為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總之,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仍屬於屈辱性的條約。一方面燕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臺北“故宮博物院” 蔣復璁曾說過: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說:“所以,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過程

 

  遼朝在北宋邊境不斷挑釁,直至揮師進逼,可見其覬覦中原之心,其妄圖吞併北宋,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這便是之後兩國所締結的澶淵之盟的直接原因。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遼軍主力集中於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

 

  遼軍攻克德清***今清豐***,三面包圍澶州***今濮陽***,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遼朝統軍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駑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后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真宗御駕親征鼓舞了士氣,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軍民多達幾十萬人。

 

  趙恆到北城轉了一圈後,也受到這種氣氛的感染,於是也就安下心來,留寇準在北城全權各項事宜,自己回南城住下。而這個時候,契丹方面卻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因為儘管他們這次出兵進展順利,但是戰線拉得過長,補給非常困難,再加上孤軍挺進宋朝腹地,萬一戰敗,後果不堪設想。蕭太后本身也是一個很務實的領導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經做好了可戰、可和的兩手準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有心同宋朝和談,於是就聽從了降將王繼忠的建議,派人赴入澶州轉達了自己罷兵息戰的願望。這也正是趙恆的心願,所以當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歡窮兵黷武,願與契丹達成和解,又派出殿直曹利用作為使臣去與契丹洽談議和事宜。寇準在聽到訊息後,急忙趕回南城向趙恆苦諫,稱契丹已是強弩之末了,正是打敗他們的大好時機,邊防大將楊延昭也派人上書,稱敵軍人困馬乏,我軍士氣高漲,正應該趁此良機,扼守各路要道,對敵圍而殲之,然後再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趙恆畏敵如虎,只想媾和,而朝中大臣們也都懼怕契丹,紛紛表示支援合議,甚至聯合起來攻擊寇準擁兵自重,寇準無奈之下,也只得同意與契丹講和。而且遼軍初戰失利,加上孤軍深入,於是提出議和。

 

  既然雙方都有心和解,剩下的事情也就好辦了,無非就是討價還價上的問題了。趙恆貪圖苟安,財大氣粗,也不在乎錢,起先契丹派人說要宋朝歸還被周世宗奪走的瓦橋關南之地,趙恆生怕失去合議機會,也怕割地求和,會遭後人唾罵,於是立即派曹利用去議和,並對他說:“只要不割地,能講和,契丹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以答應。”曹利用就問底線到底是多少呢?趙恆不假思索地道:“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寇準聽到之後,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過去,說道:“皇上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曹利用領命去了遼營談判,最終達成協議: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在歲幣的問題上,契丹求和心切,也不敢獅子大開口,幾經討價還價,雙方達成了宋朝每年給契丹三十萬銀絹的數字。曹利用自覺很光榮地完成了任務,興沖沖地回去交旨。請見之時,趙恆正在吃飯,侍者就問曹利用許給契丹多少銀兩。曹利用沒有說話,只是伸出三個手指放在額頭上,意思是三十萬兩。侍者誤以為是三百萬兩,真宗得知後大驚:“太多了,太多了。”便召見他親自盤問。曹利用戰戰兢兢地答道:“三十萬兩。”趙恆聽完嘀咕一聲:“才三十萬,這麼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隨後重重地獎賞了曹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