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韓信是西漢的一代將領,智勇雙全,在他光環後面都有哪些軼事典故?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軼事典故一創造象棋

  象棋是中國傳統棋種。它的來歷傳說不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始創於西漢統帥百萬大軍的韓信。

  劉邦統一西漢王朝後,屢建戰功的大將韓信被呂后誘捕入獄。韓信自知壽命快到頭了,就打算在獄中寫一本兵書傳給後人。不料這事被呂后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說他身為犯官,不能擅著兵書。韓信悲憤難忍,仰天長嘆道:“這個婆娘太狠毒了!不但要本王的命,連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當時有個獄卒聽到他這句話後,跪在韓信面前說:“王爺!你就把用兵之法傳給小人吧!”韓信苦笑了一聲說:“本王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會落到今天這個下場。如今悔之晚矣,怎麼能再連累你遭受殺身之禍呢?”獄卒再三懇求,韓信只是不允。

  一天,這個獄卒給韓信送飯時,眼裡的淚花直打轉轉,好像有啥要事對韓信說,又忍住了。韓信一看他的神色,便感到不妙,就問獄卒:“大哥,那個婆娘是不是要對我下毒手了?”獄卒忍不住哭出聲來。韓信大笑道:“打完兔子殺獵犬,射盡飛鳥折良弓嘛!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沒啥可怕的。”說罷,叫獄卒坐下,韓信取來一根筷子,在地上畫了個方框,又在框中畫了一條“界河”,河中寫了“楚河”、“漢界”四個字。接著又在河界兩邊各畫了三十六個小格,並說:“本王今年剛好三十六歲,一生助漢滅楚,屢立大功,到頭來卻死在一個女人手裡。你平時對我百般照料,今生今世我再沒機會報答你了,就把生平所學的奇術傳給你吧。”他說著叫獄卒取來紙筆,把紙裁成三十二個小塊,布在方框內界河兩方。一面的十六塊紙片各寫著帥、仕、相、車、馬、炮、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塊紙片上寫著將、士、象、車、馬、炮、卒等字。

  擺好後,韓信邊移動紙片邊告訴獄卒:“這個方框就是千軍萬馬的大戰場,兩面各代表一方的軍力。用兵之道,貴在主帥多謀善變,通盤籌劃、奇正配合,以不變應萬變……”並具體地教獄卒如何跳馬、出兵等。獄卒邊點頭邊稱讚:“奇!王爺真是個奇人啊!”

  從那天起,韓信每天都和這個獄卒守著方框***棋盤***研究兵法。不久,韓信被呂后殺死,那個獄卒也逃走了。他躲藏在一個深山裡,搭了間草棚,開荒種地,全家人自耕自食,一有空閒,就專心研究韓信授給他的奇術。因紙片易爛,就換成了扁圓形小木頭坨兒,為好區別又染成紅黑兩色。又據“奇”的諧音,把“奇”叫做“棋”,還寫了一本《棋譜》傳給了他的兒子。後人認為棋雖可佈陣,但不是真的兩軍作戰,只是一種象徵,所以稱它為“象棋”。

  軼事典故二風箏來歷

  風箏的起源與韓信。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南方稱“鷂”,北方稱“鳶”。相傳,風箏的發明人是大軍事家韓信。垓下之戰中,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的軍隊團團包圍,為了瓦解楚軍的軍心,韓信派人用牛皮製成風箏,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風吹著笛子發出淒涼的聲音,漢軍和著笛聲唱起楚國的民歌來。楚軍聽到了鄉音,都想念起故鄉來,鬥志渙散了。結果,楚霸王一敗塗地,在烏江邊上自殺了,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唐朝趙昕也在《熄燈鷂文》中說:垓下之戰時,韓信製成風箏,讓張良坐風箏上天,高唱楚歌,楚歌傳到楚營,動搖了項羽軍心。宋朝的《事物紀原》中還記載韓信曾利用風箏測量距離之事。

  軼事典故三分油

  韓信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帥,輔助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奠定了漢朝的基業。民間流傳著一些以韓信為主角的有關聰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個。

  據說有一天,韓信騎馬走在路上,看見兩個人正在路邊為分油發愁。這兩個人有一隻容量10斤***1斤=500克***的簍子,裡面裝滿了油;還有一隻空的罐和一隻空的葫蘆,罐可裝7斤油,葫蘆可裝3斤油。要把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誰也沒有帶秤,只能拿手頭的三個容器倒來倒去。

  韓信騎在馬上,瞭解情況以後,說:“葫蘆歸罐罐歸簍,二人分油回家走。”說完了,打馬就走。兩個人按照韓信的辦法倒來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兩半,每人5斤,高高興興,各自回家。究竟是怎樣倒來倒去的呢?三種容器各自裝油斤數的變化過程,可從下面的表中看出。

  韓信所說的“葫蘆歸罐”,是指把葫蘆裡的油往罐裡倒;“罐歸簍”是指把罐裡的油往簍裡倒。通常分油要把油從大容器往小容器裡倒,這時卻把小容器裡的油往大容器裡“歸”。往油葫蘆裡倒油,只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蘆裡的油往罐裡“歸”,“歸”到第三次,葫蘆裡就出現2斤的油量。再把滿滿一罐油“歸”到簍裡,騰出空來,把葫蘆裡的2斤油“歸”到空罐裡;最後再倒一葫蘆3斤油,“歸”到罐裡,就完成分油任務了。

  解:先用油葫蘆連裝三次,共裝9斤,將7斤的瓦罐注滿後,油葫蘆裡還剩2斤。然後將瓦罐的7斤再全部倒入油桶,這時油桶裡是8斤油。再將油葫蘆內的2斤油 全部倒進瓦罐。最後用空葫蘆在油桶裡灌滿***3斤***,倒進瓦罐。這樣,油桶裡剩下的油和瓦罐中裝的油都正好是5斤。雙方各分其一,恰好各人所得完全相等。

  軼事典故四點兵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一次,韓信將1500名將士與楚王大將李鋒交戰。苦戰一場,楚軍不敵,敗退回營,漢軍也死傷四五百人,於是韓信整頓兵馬也返回大本營。當行至一山坡,忽有後軍來報,說有楚軍騎兵追來。只見遠方塵土飛揚,殺聲震天。漢軍本來已十分疲憊,這時隊伍大譁。韓信兵馬到坡頂,見來敵不足五百騎,便急速點兵迎敵。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結果多出2名;接著命令士兵5人一排,結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結果又多出2名。韓信馬上向將士們宣佈:我軍有1073名勇士,敵人不足五百,我們居高臨下,以眾擊寡,一定能打敗敵人。漢軍本來就信服自己的統帥,這一來更相信韓信是“神仙下凡”、“神機妙算”。於是士氣大振。一時間旌旗搖動,鼓聲喧天,漢軍步步進逼,楚軍亂作一團。交戰不久,楚軍大敗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