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為什麼會鯉魚成災

  鯉魚是我們飯桌上常見的高蛋白質食品,但是在澳大利亞,這種好吃好看的魚類竟帶來了一場大災難,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澳大利鯉魚成災原因,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

  澳大利亞鯉魚成災原因

  這幾年來澳大利亞的各個河流湖泊遭遇到了生態不平衡,河水裡的鯉魚異常犯濫造成了當地的生態被壞。鯉魚對於澳大利亞是個外來種,在20世紀初時被大量從歐洲各地引進作為食用以及觀賞,豈料在70年代的一場洪水摧毀了養殖鯉魚的魚場,造成了大量的鯉魚湧進河流中。由於鯉魚適應力極強又無天敵,即刻在澳洲各地的河流中繁衍過剩,吃光了所有水草不說,還把澳洲本土魚種逼到了滅絕的邊緣。

  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這些生物被叫做外來物種。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佈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被入侵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可利用資源,缺乏自然控制機制,人類進入的頻率高等特點。

  很多外來入侵生物是隨人類活動而無意傳入的。通常是指隨人及其產品通過飛機、輪船、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作為偷渡者或"搭便車"被引入到新的環境。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增加,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國際旅遊業的快速升溫,外來入侵生物藉助這些途徑越來越多地傳入我國。除交通工具外,建設開發、軍隊轉移、快件服務、信函郵寄等也會無意引入外來物種。

  氾濫成災的亞洲鯉魚介紹

  亞洲鯉魚,又稱為銀鯉,可以長成重量超過100磅的大魚,但這是以破壞生態系統為代價的。最初,引進它是為了清理美國南部鯰魚池的海藻。由於數量增多,一些鯉魚溜進了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在這裡,它們迅速氾濫成災。中國成了潛在進口國,以緩解魚災。在中國,鯉魚能夠做成極其美味的佳餚,但由於過度捕撈,而幾乎絕跡。所以在美國中部,有許多漁民開始捕撈銀鯉,經過加工處理後賣往中國。這場水產業的災難最終通過商業捕撈轉化為經濟利益。

  上述碩大無比的亞洲鯉魚已沿著密西西比河逆流而上,並正在進入五大湖的周邊水系生活。由於這種鯉魚胃口太大,往往要吃掉許多本地物種所賴以生存的水生物,從而引起了美國生物學家的強烈關注。人們嘗試著在水中架設防魚電網,但這個辦法根本擋不住鯉魚。

  有關資料顯示,這些亞洲鯉魚能輕輕鬆鬆地長到一米多長,其食量可想而知。當地環境部門表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五大湖水系的生態平衡。不過,截至目前,有關部門只從被毒死的魚中找到一條身長不過60釐米的亞洲鯉魚,其他被毒死的魚類都是“美國本土公民”。

  據介紹,在下毒開始前,有關水域內的鱸魚和其他有價值的魚類被工作人員用電擊昏後送到安全水域。這些亞洲鯉魚都是35年前從中國進口的。當時,它們主要被美國南方的養殖場用來控制魚塘裡過多的浮游植物和微生物,或者去對付破壞其它魚類生長的寄生蟲。

  在一次洪水氾濫中,這些鯉魚成功“越獄”,並且沿著密西西比河一路北上。魚類專家表示,成年亞洲鯉魚適應性較 強,每天都要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一半左右的食物。此外,每條雌性亞洲鯉魚能產卵300萬枚,其繁殖力相當驚人。有專家宣稱,在伊利諾伊河內,每英里平均竟 生活著上萬條大大小小的亞洲鯉魚,他們從本土魚口中大量搶奪食物。

  鯉魚的生長習性

  鯉魚屬於底棲雜食性魚類,葷素兼食。餌譜廣泛,吻骨發達,常拱泥攝食。鯉魚又是低等變溫動物,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無須靠消耗能量以維持恆定體溫,所以需餌攝食總量並不大。同時鯉魚與多數淡水魚一樣屬於無胃魚種,且腸道細短,新陳代謝速度快,故攝食習性為少吃勤食。鯉魚的消化功能同水溫關係極大,攝食的季節性很強。

  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處於半休眠停食狀態,體內脂肪一冬天消耗殆盡,春季一到,便急於攝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補充。深秋時節,冬季臨近,為了積累脂肪,也會出現一個“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餌料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釣鯉魚,要以蚯蚓、河蝦等動物性餌料為主。

  春季過後,隨著氣溫升高,魚的攝食量變大,餌的質量已不主要,數量則上升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個夏季、初秋的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裡,鯉魚都以素食為主。此時垂釣,應使用面餌、糟食等。

  鯉魚雖屬底棲性魚類,但這並不是說它的活動區域一成不變。季候變化、水溫冷暖。風力風向、氣壓高低、朔望更替、水質清濁、水流大小、水位漲落、水體溶氧、餌物環境等,都會隨時改變魚兒的活動區域,使它們常常進行較大幅度的位置移動,若在較大水域,這便叫做“洄游”。鯉魚同其他淡水魚相比,有共同習性也有特殊習性。這些習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餌需要、趨氧生存需要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