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為什麼會爆炸的

  距離比利時警方抓獲巴黎恐襲案的主犯僅僅過去4天,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便遭遇連環爆炸。比利時為什麼會爆炸?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比利時爆炸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比利時爆炸的原因

  比利時是歐洲的十字路口,布魯塞爾更堪稱“歐洲的心臟”,歐盟總部、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和北約總部都設在這個僅有113萬人口的城市。

  巴黎恐襲事件發生後,比利時加大了反恐安保力度,在阿卜杜勒-薩拉姆藏匿的“重災區”莫倫比克區***Molenbeek***,警方加強了檢查,政府動輒拉出近百人的“高危名單”進行檢查。這段時間裡布魯塞爾還拘留了20多名涉嫌恐怖活動的嫌疑人。但即便如此,藏匿在暗處的敵人仍舊還是清楚這個國家和機制的漏洞,從而伺機而動。

  實際上,比利時離恐怖主義一點也不遠。

  在一些質疑聲中,擁有大量外來移民的比利時,尤其是布魯塞爾,已然成為恐怖主義在歐洲大陸的“溫床”。比如,薩拉姆一直藏身的莫倫貝克區就被稱為“極端勢力在歐洲大陸的首都”。在這樣的環境下,薩拉姆得以逃匿4個月之久。

  除了巴黎恐襲案的主犯藏匿在布魯塞爾的莫倫貝克,此前法國《沙爾利週刊》襲擊事件的主犯所用的武器也是在比利時被找到。去年8月發生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駛往巴黎的“大力士”國際列車上的襲擊未遂事件,凶手後來被查到也是在布魯塞爾上的車。

  “非法武器中轉站”、“極端分子的天堂”,短時間內與多起恐怖襲擊事件扯上關係的比利時,在難以抽身的同時不斷接受著外界對其反恐能力的拷問。

  比利時的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古代凱爾特人居住在今比利時境內。公元前57~前51年被羅馬人凱撒征服後隸屬於羅馬的行省──貝爾吉卡行省。公元4世紀起,被法蘭克人佔領,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9世紀中葉其西部***佛蘭德伯爵領地***歸西法蘭克,東部歸東法蘭克。11世紀時形成了康佈雷、列日、烏得勒支等侯爵領地和布拉班特、赫尼郜、那慕爾、林堡、盧森堡等伯爵領地的封建割據局面。在佛蘭德和布拉班特地區自10世紀起就出現了最早的城市,自1071年起發展成為歐洲第一批城市公社,它們通過與東歐、南歐、拜佔廷和東方的貿易得到很大發展。1280年佛蘭德的布魯日、伊珀爾以及其他城市爆發人民起義,城市貴族為了鎮壓起義同法國結盟。1300年法國佔領佛蘭德,1301年和1302年布魯日的手工業者奮起反抗法國人和城市貴族***“布魯日晨禱”***。1302年7月11日他們聯合佛蘭德的農民在科特賴克附近打敗了法國的騎士軍***“金靴刺戰役”***。

  1384年佛蘭德歸屬勃艮第公國。勃艮第在15世紀陸續取得那慕爾、布拉班特、林堡、赫尼郜、荷蘭、澤蘭和盧森堡等領地。比利時逐漸統一。1477年比利時歸屬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506~1713年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系同荷蘭和盧森堡一起組成西屬尼德蘭,由西班牙統治。1713年比利時轉歸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7***和1792年爆發反對奧地利統治的起義。1794年,奧地利在弗勒呂斯被法國擊敗,比利時割讓給法國。1815年維也納會議決定將比利時併入荷蘭,人為的統一產生了宗教、文化和語言的對立。1828年比利時自由黨和天主教黨聯合成反對派聯盟,為廢除新稅和爭取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而鬥爭。1830年8月25日布魯塞爾人民舉行起義。同年11月18日比利時國民大會宣告比利時獨立為君主立憲國,隨後制定了憲法。1831年1月20日英國、法國和普魯士參加的倫敦會議承認比利時的獨立並保證它的永久中立。1831年6月4日國民大會選舉薩克森-科堡的利奧波德親王為國王,稱利奧波德一世***1831~1865年在位***。1839年比利時與荷蘭簽訂和約,荷蘭承認比利時為獨立國家。

  獨立後的比利時

  1831~1870年比利時的煤炭和冶煉工業迅速發展,19世紀末比利時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參加瓜分非洲。從1876年起,比利時侵佔剛果領土,1908年剛果自由邦成為比利時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被德軍佔領。1918年11月比利時光復。1919年比利時從德國接管歐本-馬爾梅迪和盧安達-烏隆迪。1920年與法國結成軍事同盟,1922年與盧森堡締結經濟同盟。1925年加入《洛迦諾公約》,1936年利奧波德三世***1934~1950年在位***宣告“絕對中立”,退出《洛迦諾公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再度被法西斯德國佔領,1940年5月28日利奧波德***neobored***三世簽字投降,比利時政府流亡英國。比利時人民積極展開反法西斯鬥爭。1944年9月比利時光復。1944年比利時同荷蘭、盧森堡結成關稅同盟***1958年發展為比、荷、盧經濟聯盟***。並同法國、英國、盧森堡和荷蘭締結區域性的防禦組織。1949年 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0年在全國公民投票後,利奧波德三世被迫退位,由其子博杜安一世繼承王位。1958年比利時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在比屬剛果人民多次鬥爭之後,1960年初比利時在布魯塞爾會議上被迫同意剛果***今扎伊爾***在同年6月30日獨立。7月13日,比利時對新成立的剛果共和國發動軍事襲擊,遭到國際輿論譴責,遂撤軍。1962年7月1日盧安達和蒲隆地宣佈獨立。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統治結束。

  70年代以來,由於國內經濟危機和民族語言矛盾激化,政局不穩。1968~1981年內閣更迭10次。1981年11月提前大選,12月17日馬爾滕斯組成荷語基督教人民黨、荷語自由進步黨、法語革新自由黨和法語基督教社會黨四黨聯合政府。1984年各執政黨協調內外政策,制訂3年經濟緊縮計劃,國內政局相對穩定。1985年10月13日舉行大選,11月28日聯合政府繼續執政,馬爾滕斯連任首相。

  比利時政府對外強調歐美團結,緩和東西方關係,發展同第三世界的合作。1971年10月25日比利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