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各朝存在的時間也不一樣。大家瞭解嗎?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一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是。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問題在於周朝的建國之年一直無法確認。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建立,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其中西周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週。

  西周起源

  周原來是商王朝的一個方國,傳說是帝嚳的後代。在商初的時候周的公劉在豳***今陝西彬縣東北***逐漸發展起來,到周文王和周武王時勢力強盛,在牧野之戰後滅商,周朝建立,又叫西周。

  西周的真權也成體系,輔佐周王的是三公:太師、太傅和太保,而負責具體事務的是太宰。周公即以太師兼任太宰,總攬天下政務。其下有司徒、司馬和司空等卿士,分管各項事務,官員基本上都是貴族,而且是世襲制,同時賦予他們各項特權。這就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表述的等級制和特權制。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

  東周發展

  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滅為止,共傳25王,前後經歷了515年。

  在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鑑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東周實際上分為兩個時期,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因孔子改編的魯史《春秋》而得名,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周元王元年到東周滅亡***公元前256年***35年後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期。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得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而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

  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佈。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諸侯國之間的權益爭霸已經成水火不容之勢,各國內部的矛盾已經達到頂峰,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願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漸趨衰弱時,長江下游的吳、越卻先後崛起爭霸。吳王闔閭執政時,重用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和原來的楚臣伍子胥,興兵伐楚,經五戰五捷而於公元前506年直搗楚國都郢。後來其子夫差先後打敗越、陳、魯、宋、齊,成為諸侯間的盟主。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94年被夫差所敗後一面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一面獻美女西施、鄭旦於吳。經過十數年的準備,終於大破吳師,逼得夫差自殺,吳國就此滅亡。這時,春秋時代行將結束,霸政已經趨於尾聲,但勾踐仍率兵渡淮,與諸侯會於徐州,成為春秋末期最後一個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