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極拳與擔當

  民間說一個人不敢擔當,喻為“打太極”。那麼太極拳到底有沒有擔當?答案是肯定的。這_點在和式太極拳理論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和式太極拳的創始人和兆元在姐夫李棠階影響下,對中華武學精華相容幷蓄,以易理、儒家、道家並結合醫學理論來指導、規範拳架,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在太極拳理論上作出了重大貢獻,故和式太極拳又稱“代理架”。

  在知式太極拳第二代嫡傳和敬芝手錄的《太極拳正宗論五字妙訣》中有一句著名拳諺,“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就是說要搶得先機,對方已露動勢跡象時,要快速出招發力,克敵制勝,彼微動,我先動,彼已動,我先至,先將招勢勁力用至三分,待對方變招化力時乘隙發力,即需“聽勁問勁”的功夫。如果對方未動,就需要高度的靈敏,時時守中,譬如醫生未診斷前不能先將藥方開好,只有應診後方能對症下藥,此時只有身形不貪不欠,意念守中,才能隨時做出正確的應對。

  “寧思進,莫思退”、“打死不退”,也是和式太極拳重要理論。習練基本功時,每一個單勢都要做到“打死不退”,不能有一點回縮,否則在交手中很容易予對方可乘之機。

  由此可知,和式太極拳無論在攻防,還是在平時習練中,都講求擔當。

  那麼俚語中所謂的“打太極”,實際上是指太極拳的化勁,以無為而為,最大限度的不用肌腱伸縮之力,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和式太極拳強調的“順”就是通過“順來橫擋順著進,橫來順擋順著進***和氏家傳老譜***”,來避實就虛,周身無處受力,輕靈圓活,不做無謂的擔當。在與體力懸殊的對手周旋時,尤要儲存自身體力,在耗費對方體力中尋求機會。真正的高手,連主動被動,擔當與否的念頭都沒有,外人看來,打死不退、後發先至、吃啥還啥,是一種絕對的擔當,可是對當事人而言,只是一種自然的流露,一切自然而然,法爾如是。

  觀中華大地,武林局勢,擔當是一種武術精神,更是-種社會責任。時至今日,炎黃子孫還能擔當起繼承之任嗎?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對中國文化越來越陌生,誤解曲解的多,真懂真信的少,捨近求遠,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太極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至臻至寶和完美體現,傳承的是自然規律,是天地自然的真理,也就是不會隨著時空的改變而導致不成立。對中國傳統文化喪失了信心,也就是對中國傳統武術喪失信心,反之亦然。對於中華武術的傳承人而言,首要就是對自己的師父有信心,進而對自己習練的拳種有信心。對於非武術傳承者而言,找到自己的根才有擔當的勇氣,從個人到小家,從小家到大家,直下承擔。
 

  相關閱讀:

  和式太極拳的簡介

  和式太極拳強調理法自然,處處順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輕靈圓活,順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習文學醫。1825年,師從本鎮拳師陳清平習武。後在北京供職,官授武信郎。在理學大家李棠階影響下,對太極拳進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極拳理論有了長足發展。以理學、儒家、道家並結合醫學理論來指導規範拳架,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創編了一套體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傳統和式太極拳有72式,皆以《易》學之理貫串於拳勢之中。象其形***圓***,取其義***陰陽、五行、八卦***,用其理***陰陽變易,五行生剋,天人合一***。走架以輕靈圓活,柔中求剛的準則促進周身協調,步活身敏,柔順自然。以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不同部位運動時產生的分、合等勁力,形成千變萬化的技術、技法。形成太極拳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花、硬如鋼的技擊特色。

  在拳架練法中由外形的無過不及,內外相合和柔順連貫的陰陽動態平衡,促進內在氣血、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體魄,從而達到健身、療病、養生之目的。

  在行功走架時做到三直:頭直、身直、小腿直。五順:順身、順腿、順手、順腳、順意。明三節,知六合等規則和要領。整個拳架套路以體用一致為要求促進拳架、推手、散手三合為一,技理相合。通過朝夕盤架增強自身功力,通過推手實踐矯正拳架,直至最終用於實戰。   和式太極拳以自然為準則,以圓、弧為運動形式,以太極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處處分出虛實內外。視練者體質階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勻適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為度。 整個拳架樸實無華、簡潔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