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散文讀後感3篇

  馮驥才,男,1942年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寧波慈溪縣***今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民間文藝家,畫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馮驥才散文讀後感1

  春天不是有遠方來到眼前,不是由天外來到人間;它原是深藏在萬物生命中的,它是從生命深處爆發出來的,我是生的慾望,生的能源與生的激情。

  春天一直在我心裡。壓抑久了,需要召喚出來。

  我至今不喜歡談自己往日的苦楚與磨礪。相反,我卻從中領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穫都壓在這沉甸甸的苦字下面。

  想起那句:以苦為樂。

  強者之力主要是創造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會感到自己屬於強者。

  當我第一天午休後跨出宿舍樓,我問淒涼地問自己:難道今後的1000天我都要這樣度過嗎?事實是,我承受下來了。生命中有過這樣的體驗,就是在失去希望和理想後,仍能生存,不是一種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本色嗎。就像袁朗告訴吳哲的那樣。

  有人說夏,極盡華麗之美。而我從中感受到的,卻是夏的苦澀與艱辛,甚至還有一點悲壯。

  夏,高考輝煌的日子。而我如此平靜。確如作家所言,有一點悲壯。

  藝術原本是欺騙人生的。

  藝術其實是安慰人生的。

  藝術,我喜歡,因為心裡還有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生活就是創造每一天。我們要用情感、忠誠、愛心、責任感,以及創造性的勞動去書寫每一天的日曆。把這一切深深嵌入記憶裡。我們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豐富、充實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嗎?

  歲月何其速

  哎呀又一年

  花葉全無跡

  存世唯詩篇

  這句話改變了我的生活基調,行為風格。好好活,做很多很多有意義的事。這樣不會焦慮,不會寂寞,不會浮躁。把原材料構築成厚實的自由,一如許三多。人要有目標,不過更多的是一個方向。它為我們勾勒出生命的走向和輪廓,給我辨別和取捨的標準,這是骨。而魂,則是許三多式的過程。成才和許三多就是一個人。還是吳哲概括的好:最不平常的“吳哲”二字前,是一顆“平常心”——“你好,平常心,我叫吳哲”。

  為什麼我喜歡日曆?因為日曆具有生命感。或者說日記裡叫我隨時感知自己的生命並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喜歡我的“我不是富特法官”,喜歡我的部落格。一個忠實記錄與反思,一個用心地寫作。

  人可以沒時間,但不能沒有三個時間:閱讀的時間,思考的時間,寫作的時間。

  我做到了。

  馮驥才散文讀後感2

  讀馮驥才的《花的勇氣》這篇文章之後,我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你遇到什麼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綠色連著綠色的維也納,顯得非常單調。“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下次再來,非躲開四月不可!”作者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呂聽到這番話,把他帶到一片非常開闊的草地上,讓他扒開草好好看看,此時作者又非常吃驚,因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著密密的小花,它們純潔、嬌孝鮮亮,只比青草矮几釐米,好象只要一使勁,就會齊刷刷地冒出來。

  看到這裡,我已經被觸動了。因為這些花兒不是為外面的風吹雨打而膽怯,而是***壓在下面。但是終有一天頑強的花兒會衝出草叢,特別引人注目。

  時間過得飛快,作者馬上就要離開維也納去義大利了,但還未看到這些花兒從草叢中冒出來,此時作者又感到非常遺憾。沒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濛濛細雨把車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紗簾。隔著車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顏色明顯變了:一片綠色的維也納此刻變得五彩繽紛,白色、黃色、紫色,在車窗上流動。作者下了車,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這正是前幾天那片千萬朵花兒藏身的草地。這景色與前幾天的相比,簡直是改天換地。此刻作者心中感慨萬千。

  小小的花兒居然有如此的氣魄,使作者心頭怦然一震,讓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是勇氣。

  花都有這樣的勇氣,何況是人呢?。

  馮驥才散文讀後感3

  我相信大家對馮驥才這位作家並不陌生吧! 《珍珠鳥》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馮驥才這位作家。我選材馮驥才的散文作為讀書報告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我個人喜歡閱讀散文,散文的閱讀是視覺的和心靈的享受。第二:馮驥才的文筆通俗易懂卻不乏人生哲理。他的每篇文章散文都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令人在不經意間引發思考。正如有人對馮驥才散文的評價中所提到的①:“馮驥才的散文像一首閒適的詩,平緩而舒暢,像溪流涓涓流入讀者的心田。”

  馮驥才是一位地地道道天津人,所以他的文章中包含了許多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以及風俗。他本人從未離開過家鄉,對天津的民間習俗可以說是非常瞭解。文筆對準市井村民,雅俗共賞。可以說是一名通俗小說家。在這本散文精選無論是懷人記事,還是寄情山水或者談文說藝……都顯得情真辭美,意趣清雅,以內容哲理、知識,激情於一爐之魅力,撩人心情。

  我個人十分喜歡馮驥才對事物的細膩描寫,在這本散文精選中,我對四季篇《逼來的春天》、《苦夏》、《秋天的音樂》、《冬日絮語》最為難忘。他通過自己對四季的親身體驗,對四季變化用最質樸的語言,最敏銳的視覺捕捉每個細微的細節。字裡行間給人一種親切的美感。雖然沒有過許多華麗的詞藻,但是他的文章卻給人一種動感,,他通過藝術手法加上深厚的文學功底,將一篇文章變成一幅幅充滿動感的圖畫,馮驥才的散文中常常湧現出引發人們共鳴的哲理句子。這一點也吸引著我。比如在四季篇中,他將四季比喻成四眼絕句中確立的法則是:起、承、轉、合。令人拍手叫絕。“起始如春,承續似夏,轉變若秋,合攏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輪?”作者通過對四季的比喻,將春天的萬物復甦比擬為希望,夏天炎熱的苦告誡人們要學會吃苦,秋天以音樂為背景倡導人們享受藝術,冬天的來臨告誡人們歲月的流逝。季節有起承轉合,人生何嘗不是。

  在《逼來的春天》中,作者首先從冬季過渡到春天,萬物各個細節描寫的十分細微。然後用一個“聞”字,正式引出春天的概念。那為什麼春天是一種味道?是種怎樣的味道?作者有做出一番巧妙的解釋。靈活地應用了通感,讓文章結構渾然一體。最後,用一句哲理的話語點出目的。“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風景,而是隱形的春所創造的第一幅壯麗的圖畫。”揭示了人生偶爾會遇見“坍塌的冰”,而不可能只能看到表面,何不換個角度想,或許這坍塌的冰正是上帝給予你的另一種途徑。接下來又一句:“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個冬的生命,要重新開始新一輪競爭。”揭示了一個道理,為人生目標奮鬥一定要做好準備。

  在《苦夏》中,作者在文章最後點出他個人最愛的季節莫過於夏天。有句話說的好:“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作者在文壇的重大成就不僅與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學底蘊相關,還有一點就是他吃過的苦比別人多。在《我心中的文學》中,他自述到:“我相信,誰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誰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誰就有條件成為文學的幸運兒,誰讓生活的禍水一遍遍洗過,誰就有可能成為看上去亮光光的福將。”作者經歷了“十年***”,唐山大地震等一系列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但是他並不把他們單純地看成禍水。“沒有磨難,沒有犧牲,也就沒有真正有力,有發現,有價值的文學”所以在《苦夏》這篇散文中,作者大量文墨是早描寫自己的親身感受,將人生的“苦”與夏日的難耐和難熬相互融合,更能讓讀者讀懂作者的心,明白作者的用意。⑥“強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力中才會感到自己數以強者。”所以,想讓人生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前提必須是要會吃苦,能吃苦。

  在《秋天的音樂》中,作者又將藝術手法中的音樂融入文章,讓文章更附有美感,但是這篇散文初看帶有一些憂傷的味道,但是細細體會之後才能揣摩出作者的用意。“為了再生而奉獻自己的偉大死亡……”作者提出了奉獻精神,奉獻也是人生活品德中不可缺少的篇章。每年年末中央臺都有舉辦感動中國頒獎典禮,許許多多人為社會無怨無悔的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他們的故事催人淚下,他們的精神也鼓舞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這種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將這句話用在解答《冬日絮語》中作者留下的問題。作者提出:“生命的計量,在於它的長度還是寬度?”作者沒有給予正確的答案,留下一個問題讓人思考,對於生命的思考,也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討論話題。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更值得人們去深思。

  不僅僅是四季篇,馮驥才的每篇散文都透露這強烈的哲理氣息,或許是對於人生的思考,或許是對世界萬物的思考,對生命價值的思考……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寫到:“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情語皆景語也”。這句話用來形容馮驥才的寫作風格恰到好處。一切環境描寫的文字是作者寄情的載體,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的情感波動形成景語。二者關係緊密不可分割。詩詞寫景如此細膩,寫景的散文也大致如此。馮驥才的寫景散文文章文筆細膩,借景抒情,又賦予深深的哲理味道。這是作者成功的所在吧!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留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人生好似一幅未完成的四季畫,我們要用自己的心給這幅未完成的畫添上華美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