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拉歌劇院的歷史發展

  斯卡拉歌劇院位於義大利米蘭。大劇院於1778年8月3日正式啟用,當時名為Nuovo Regio Ducal Teatro alla Scala,首日上演安東尼奧·薩列裡的歌劇《歐羅巴的現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劇院遭到轟炸,整個演出大廳片瓦無存。戰後,義大利政府撥出巨資,以當時最高的標準重建,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劇院之一。

  歷史發展

  該歌劇院建於1778 年,它的前身是大公爵劇院,是當時米蘭最大的劇院,但不幸於1776 年在一場火災中化為灰燼。同年開始重新興建,花了1年零9 個月建成後,經過試驗,音響效果出奇的好,其建築設計師朱塞佩·皮耶爾馬里尼也因此而得到極高的評價。這座新古典風格的歌劇院,由於建在拆除了的斯卡拉聖母瑪麗亞教堂的房基上,故被命名為斯卡拉歌劇院。1946年5月11日,斯卡拉歌劇院按照先前的原貌修復完成及重開,首場的演出是令人難忘的由阿圖羅·托斯卡尼尼指揮的音樂會。

  大事記

  1776年:米蘭的大公歌劇院在火海中化為灰燼,建築師硃色佩·皮爾馬利尼被委託建造斯卡拉歌劇院。1778年:1778年8月3日,斯卡拉歌劇院落成。

  1807-1804年:卡諾尼卡對舞臺進行了擴充套件。

  1838年:舞臺被更新。

  1921年:在歌劇院獨佔包廂的特權被廢除,門票銷售和分配受控制的體制也被打破。

  1943年:斯卡拉歌劇院被盟軍轟炸,幾盡毀滅。

  1946年:歌劇院修復後於5月2日重新開放,歌劇院被加高,舞臺被擴寬,樂池被擴充套件,休息室和衣帽間也被重新裝修。

  1955年:建築師皮埃羅·坡塔魯彼在斯卡拉歌劇院的左翼建起了一個設有600個席位的“小斯卡拉”歌劇院。

  現代發展

  重要翻新工程 ***2002年-2004年***

  劇院於2002年1月19日至2004年11月期間關閉進行翻新工程,工程由著名瑞士建築師馬利奧·博塔策劃。劇院關閉期間,劇團暫時遷移到遠離市中心,位於米蘭近郊的阿幸波地劇院繼續演出。翻新工程引來爭議,古蹟文物保護者憂慮翻新工程會破壞劇院的歷史痕跡。但劇院公司表示很欣賞工程所帶來的改善:移除了會堂的紅地毯使音響質素提升;舞臺重新建造,後臺亦擴大了,使得可容納更多的裝置或佈景,支援更多的演出製作專案;座位上加設了螢光幕,以英文、法文、義大利文顯示劇本,讓觀眾可以理解歌劇內容。

  2004年12月7日,劇院正式重開,首場演出是由裡卡多·穆蒂指揮安東尼奧·薩列裡的歌劇《L'Europa riconosciuta》,亦即是斯卡拉歌劇院於1778年啟用時的同一個節目。

  管理糾紛及變更***2005年起***

  由1990 年開始接手斯卡拉歌劇院的總經理豐塔納由於與音樂總監裡卡多·穆蒂出現分歧,於2005年2月被管理層解僱。此舉引起劇院員工強烈反對,員工發動罷工行動,劇院陷入分裂。劇院管理層發表宣告,指出現時“急切需要團結劇院的管理層”。2005年3月16日,斯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及其他工作人員推行投票,大比數通過針對穆蒂的不信任動議,並要求罷免新上任的總經理梅里***Mauro Meli***。一場由穆蒂指揮的音樂會於演出前幾天被逼宣佈取消。義大利的文化部長烏爾巴尼***Giuliano Urbani***支援穆蒂,並促請管理層迅速採取行動,確保一切運作暢順及維護歌劇院的聲望。2005年4月2日,穆蒂宣佈辭職,並表示劇院工作員對他充滿“敵意”。

  評論

  斯卡拉歌劇院斯卡拉歌劇院的名字對愛樂者來說是具有無可比擬的魅力。在歌劇院落成的前150年中,斯卡拉歌劇院有 350部歌劇的首演都是在那裡舉行的,可以說歌劇院的每一次節日盛演開幕歌劇都被公認為義大利歌劇界的重大事件。法國小說家斯湯達在看過演出後宣稱斯卡拉歌劇院將會成為”義大利最偉大的歌劇院。

  斯卡拉歌劇院在爭取義大利統一的民族復興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歌劇院在每年的12 月7日,也就是米蘭的守護神聖安布羅斯的慶祝日舉辦節日盛演,後來,這一活動成為了義大利的一項傳統。在戰爭中,皮爾馬利尼設計的歌劇院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而倖存下來,直到1943年歌劇院在聯軍的轟炸中被擊中,但是歌劇院的修復工作在戰爭結束前就開始籌備了。修復後,歌劇院飛行提示塔加高了,儘管這破壞了屋頂線條外觀上的和諧感。

  另外,歌劇院的樂池擴寬了,休息室也被重新加以設計。 1946年,斯卡拉歌劇院在阿爾圖多·托斯卡尼尼的執棒下重新開張,上演劇目。十年後,“小斯卡拉”歌劇院可以說是為托斯卡尼尼而修建的,建築師皮埃羅·坡塔魯彼在斯卡拉歌劇院的左翼建起了一個設有600個席位的小型歌劇院。從此之後,斯卡拉歌劇院的每一次節日盛演的開幕表演都被公認為義大利歌劇界的重大事件。